论后赤壁赋(3)

2018-07-20赤壁赋

  那么怎样解释“虬龙”及“登”“攀”呢?

  结合文章交待的环境、苏轼当时的情况,参考几种书籍注释翻译内容,“虬龙”应从杜牧《起青云馆》是“虬螭千仞剧羊肠”的“虬”,即引申为“像虬龙那样弯曲、盘曲”(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联系课文解为“盘曲而上的羊肠鸟道”。“登”可解为“由低处到高处”,如《荀子·劝学》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登”。“攀”应从李商隐《行次西郊作》:大妇抱儿哭,小妇攀车“轓”的“牵”、“拉”义。这样,两句可解为“攀登盘曲的悬崖鸟道,上到高处,手拉着鸷鸟巢居的大树”。拉着大树,才能身定胆大,“俯冯夷之幽宫”,才能气壮有力,“划然长啸”,使“草木振动,山鸣谷应”。

  三、“肃然而恐”

  “肃然”课本注释为“严肃的样子”。让人感到不甚协调。第一、“严肃的样子”与惊恐的神态不相类。第二、“悄然”解为“忧伤的样子”、“凛乎”解为“恐惧的样子”,都表心情、情绪,而夹在中间的“肃然”解为“严肃的样子”,是面部表情;当然由“忧伤”到“恐惧”,中间情绪的变化会反映到脸上,但“严肃的样子”的确不好协调解释!

  其实,不如按王力、岑其祥、林涛等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引张协《杂诗》“天高万物肃”的“肃”,解为“收敛”义较好。这样,前边激越心情而起的“划然长啸”致“草木振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引起了心情的变化“悄然而悲”,再由内心的悲形之于面目表情的“收敛”,变而为“凛乎”战栗。如此,情绪的变化中间有面部表情的变化,有迹可循,层次井然,合乎逻辑。

上一篇:《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浅论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