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的五个“密码”(5)

2018-07-13赤壁赋

  密码5:苏子与客

  “泛舟”是赤壁之游的形态,这种形态外化出前后截然不同的心境。那么,和苏子藉乎舟中,陪他走完这段心路历程的“客”,究竟是谁呢?“苏子”是苏轼本人吗?这篇文章写的内容真实发生过吗?

  有人认为是真的,或者大部分是真的,比如林语堂先生。如果你想了解苏东坡,有一本书必看,就是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活着的时候经常想:我是不是陶渊明转世?因为他跟陶渊明很契合。林语堂活着的时候经常想:我是不是苏东坡转世?因为他太喜欢苏东坡。出于这种热爱,他把苏东坡写得很好。在《苏东坡传》里,林语堂煞有介事地写到,苏东坡跟一个叫杨世昌的道士游赤壁,客也就是这位杨道士。还有很多考据的文章,跟林语堂持相似的观点,认为《前赤壁赋》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个问题其实是假问题。中国人自古的毛病就是把文学当历史,分不清虚构和真实,什么都想考证做实。苏子与客,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客即是我,我即是客。客是人生失意的苏子,苏子是豁然开朗的客,如此而已。

  从文章内容来看,刚来赤壁的时候,“我”和“客”是分着写的,吃饭的时候、喝酒的时候、聊天的时候,都是分着写,可最后“相与枕藉乎舟中”,两个人互相依靠,躺在舟中。我认为这是一个暗示,两人到最后不分彼此了,因为作者想开了,精神不分裂了。苏轼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是道人杨世昌也好,是僧人佛印也罢,和文章主旨并无关涉。

  从文体来看,《赤壁赋》是赋体,赋体文有四个特点,一是对仗押韵,有节奏有韵律。二是注重辞彩,这篇文章用的修辞手法就非常多,而且不露痕迹。三是体物铺陈,一件事要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写,《阿房宫赋》《赤壁赋》都是如此。四是“主客问答”,很多赋体都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借主客间一问一答抒发作者的感情。司马相如、杨雄这些写赋的名家,常用这种手法。主一句,客一句,最后谁赢?当然是主赢,客怎么能赢?客就是等待被驳倒的。

  《前赤壁赋》既是赋体,假托主客问答的形式,不是顺理成章吗?何必要问是否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呢?至于才高如林语堂者,为什么非要做实不可?可能因为《苏东坡传》最初用英文写,给老外解释中国文化里这些复杂的内容,对传记文学来讲,似乎也无此必要,不如做实来得爽快吧。

  我想,苏子与客,对苏轼来讲,都是身外化身。苏轼在赤壁经历了一番天人交战。那个内心苦闷的苏轼,那个一帆风顺想兼济天下苍生的苏轼,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悲苦。在这悲苦里,他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反复的衡量,在天地山川、明月清风中得到启迪。他看到人生可以永恒,他懂得当下生活值得享受。你们处心积虑地迫害我,我连招架之力都没有。但是不好意思,我还是过得比你好。尔曹身与名俱灭,而我一次寻常的游历即将被定格为文化的经典。

上一篇:前赤壁赋原文 苏轼下一篇:《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