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里的学问(2)

2018-07-17春江花月夜

  1《春江》之天文地理学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也许会纳闷,春、江、花、月、夜,全篇都围绕这五个字展开,开头讲的却是大海与潮水。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张若虚那个年代,人类早已经知道月亮与潮汐的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知道“万有引力”。

  潮汐过程中复杂的引力作用,学文科出身的大诗兄,一句两句、一万句两万句也讲不清楚。不过,你只需要记住:在新月或满月时,太阳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产生高潮。而在每年春分和秋分时,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时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所以,每逢春天,又是满月时分,会发生海水大涨潮,引带着与海水相连的大江涨潮。

  但是,这种潮水,如果是在十分内陆的地方,或者小江小河,你很难看得分明。张若虚为什么看见了?前面讲过,他是扬州人。扬州地处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岸边,并且那时候的扬州,距离长江入海口比现在近得多。(长江携带的泥沙,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将入海口向前推进了足有一百多公里。)当时的扬州,是一个“以河港形式出现的海港”,就像今天的上海。远洋航行,比如张若虚之后的鉴真东渡日本,就是从扬州出发。

  如果你在今天的上海,建议你在春天月圆之夜,去外滩看看黄浦江,感受一下“春江潮水连海平”。要珍惜当下,一千年以后,沧海变桑田,你在上海也许看不到这样的景象。

  唐时的扬州,离长江入海口(左心形)很近。今天的长江入海口,在右心形处。

  “江流宛转绕芳甸”,这是流体动力学。大江制造着一个个沙洲,沙洲上暂时没有人类居住,一切都是原生态,长满野花野树野草,人称“芳甸”。江流从芳甸的两侧滚滚而去,宛转、漩涡、急流,堆积泥沙,或者冲刷洲岸。

  “空里流霜不觉飞”,这是空气动力学。江岸边的花树林中,升起轻轻的雾霭。月光勉强穿透水汽,像一层轻纱。雾气在做不规则的运动,江心洲的水线上,原本有白色的砂砾,看得却不很真切。

  这就叫“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下一篇:《春江花月夜》的美,你能读懂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