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2)

2021-03-03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2

  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翻译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

  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

  起:一作“是”。

  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语)。

创作背景

  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3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简介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相关文章:

1.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2.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3.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

4.《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5.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

6.《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7.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 赏析

8.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

上一篇:登鹳雀楼教案(15篇)下一篇:《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