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与情感教育

2018-07-20杜甫

  杜甫被称为“情圣”,他用诚挚之笔抒写着爱国之情、人伦之情、珍爱生命之情,诗歌具有深厚的情感教育功能。

  用一般的眼光去看杜甫,他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千百年来杜甫被公认为“诗圣”,决不仅仅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还在于他的诗于诗美之外,还蕴涵着一种情美。所以梁启超不称杜甫为诗圣,而称之为“情圣”,并以《情圣杜甫》为题,说杜甫是“中国文学界笃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的确,杜甫诗歌用诚挚之笔抒写着爱国之情、人伦之情、珍爱生命之情,使人在感受着诗的魅力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教化,千百年来滋润心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亦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尽管他不曾像孔孟那样授徒讲学,亦不曾有过自成体系的教育理念,但他的诗歌字里行间渗透着教育思想,他的为人处事足以为人师表。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人情却越来越淡漠、人越来越没有信念和责任感、心性越来越浮躁的的今天,研讨杜诗的情感教育功能,品味杜诗的精华,以此涵养心性,达到孔子诗教的效果,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一

  杜甫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从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报国志向,到临终“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深深惦念,杜甫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个赤子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安史之乱中,有的文人投敌了,有的文人消极避世,杜甫却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尽管处境危险,他却时刻不忘祖国。宰相房琯在陈陶斜和青坂遭到惨败,杜甫得知消息后,一面对“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表示沉痛的哀悼,一面又担心仓促对敌会遭到更大的失败:“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仓卒!”(《悲青坂》)诗人还关心着整个战局,恨不得有人去提醒李亨加强对芦子关的防务,《寒芦子》中他说:“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诗人写下《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感人肺腑的悲剧,亦是高亢的爱国之歌!有母亲送儿子的,有新妇送丈夫的,有老妻送老翁的,连一位“二男新战死”(《石壕吏》)的老妪也被连夜带走,一个无家可别的单身汉又再次被征召,多么可悲可悯可恨!但诗人笔下的这些主人公,在悲痛愤恨的同时,却终为坚忍的爱国精神所驱使,毅然决然走上战争的前线。《垂老别》中的老翁说:“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新婚别》中成婚才一天的新妇劝慰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说自己不能跟随而去,因为“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这种悲壮激越、异乎寻常的爱国精神是多么的可歌可泣!比照着现代人的国家观念,“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一些人不想着如何建设国家,反而靠坑损国家谋取个人私利。国家耗费资材培养了众多的大学生,结果是一流的大学生一江春水向西流了(定居西方发达国家),二流的大学生孔雀东南飞了(移民澳大利亚等东南国家),只有三流大学生留在了国内,却也一心想进外资企业,时不时享受一下麦当劳,一有机会就想移民海外。

上一篇:关于杜甫的名言名句下一篇:杜甫诗歌中的舟船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