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一)文章背景
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此时,作者已为中年,诗中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了!所谓《三吏》,即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逾(yú) 妪(yù) 簪(zān) 咽(yè) 戍(shù) 邺(yè)
2、多音字
咽【(yān)咽喉 (yàn)咽下 (yè)哽咽】
3、古今异义
老翁逾墙走【古:跑。 今:行走。】
听妇前致词【古:对……说。 今: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所作的讲话。】
有孙母未去【古:离开。 今:往。】
出入无完裙【古:衣裳。 今:裙子。】
4、词类活用
听妇前致词【上前,走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②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④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⑤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
⑩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⑿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四)节奏划分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哪句话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
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哪句话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
答: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
答: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
答: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六)重点内容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