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的意象分析(3)

2018-07-20杜甫

  颈联写目之所见,“丛菊两开”是说诗人离开成都南下,在夔州已经度过两个秋天;“他日泪”是说见菊花开放,泪就不曾干;“孤舟”状写旅途的飘零。

  尾联写耳之所闻。刀尺催而砧声急,言御寒者有备,而客子无衣,凄苦之情,思乡之意,尽在不言中。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起句“群山万壑”,(鲍照《舞鹤赋》有“雪满群山”,《世说新语》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开篇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一位身行万里、冢留荒漠,心与国在、名与诗存的奇女子。

  “紫台”,指汉宫。“青冢”,即昭君墓。《一统志》中载:“昭君墓,在古丰州西六十里。”“去紫台”而“连朔漠”,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独留青冢向黄昏”,生离汉国,死葬异地,其骨虽朽,其冢犹青,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沉重之感。

  “环佩”句化用隋江总《奉和东宫经故妃旧殿诗》中“犹忆窥窗处,还如解佩时。”“若令归就月,照见不须疑”句,写昭君思国之心的恒久。

  “千载琵琶作胡语”化用庾信的“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点明全诗主题。据刘熙载《释名》说:“琵琶,本边人马上所鼓也。”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东汉蔡邕《琴操》载:“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至此,琵琶和昭君在诗歌中就密切难分了。  《登高》(其三)

  整首诗的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如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构成一幅壮美的画面,渲染了浓郁的秋意,营造了深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凉。诗中秋景已非夔州实录,而是“离形得似”的艺术幻境。

上一篇:《杜甫诗三首》赏析下一篇:杜甫酒后丧生实因糖尿病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