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2)

2018-07-21杜甫

  第二次是疏救房琯。左拾遗没做几天,就发生了一件倒霉事情:宰相房琯因为门客琴师董庭兰收贿赂赂替人买官,也因为兵败陈涛斜(杜甫《悲陈陶》诗“四万义军同日死”说的就是房琯担任总指挥的这一次战役)——史书上说肃宗并没有因为这次兵败怪罪房琯,恐怕那只是非常时期的表面文章,肃宗内心其实是恨之切齿的——被罢相论罪。刚上任的左拾遗杜甫挺身而出,上书为自己的布衣之交房琯说情,罪细不宜罢免大臣云云。结果,惹怒唐肃宗,诏令三司推问(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大部门会审)。看架势,问他一个死罪也不是没有可能。所幸,宰相张镐、吏部尚书韦陟等有意袒护杜甫,称其议论房琯之事,虽然言辞过激,但未失谏臣之体,不宜深究。最后,仍保留了杜甫的官职。当然,从此以后,肃宗也不再愿意听杜甫的意见了,“帝自是不甚省录”。这里,我得说几句关于宰相张镐的话:跟替杜甫开脱同一年,张镐因为河南节度使闾丘晓接到驰援睢阳的命令之后,按兵不动,致使睢阳陷落,官军覆没,下令杖杀闾丘晓。闾丘晓临死时,以家有老亲需要奉养请求饶其一命,张镐答以“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不准所求。两年前,闾丘晓以著名诗人王昌龄告假回家没能及时赶回,下令将其杀死。单以这两件事论,张镐堪称诗人保护神,值得我们尊敬。

  这次因为进谏差一点伤及性命,可以看出杜甫为人两个特点:一是为了王朝大业,敢于犯颜谏诤,不是胆小怕事之辈;二是朋友有难,挺身相救,诗圣是个义气人。

  第三次是冲撞严武。杜甫跟严武是世交,交情深厚,杜甫在成都时期,曾得到严武的照拂与举荐(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一虚职就是严武为其争取来的),这都是事实,毋庸置疑。但是,唐宋文献中也有关于因为一次酒后的言语冲撞,严武差点杀害杜甫的记载。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严黄门”条云:“杜甫拾遗乘醉而言曰:‘不谓严挺之有此儿也。’武恚目久之,曰:‘杜审言孙子,拟捋虎须?’合座皆笑,以弥缝之。武曰:‘与公等饮酒谋欢,何至于祖考矣!’……武母恐害贤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峡。”宋祁《新唐书·杜甫传》:“……(甫)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当然也有一些文献记载中并无严武欲杀杜甫的文字,甚至有说严武对杜甫的酒后失言不以为忤的。例如,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严武少以强俊知名,蜀中坐衙,杜甫跣袒登其机案。武爱其才,终不害。”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二“酒失”:“杜工部在蜀,醉后登严武之床,厉声问武曰:‘公是严挺之子否?’武色变。甫复曰:‘仆乃杜审言儿。’于是少解。”刘昫《旧唐书·杜甫传》:“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学术论文,根据杜甫严武的身份、性格、关系、杜甫若干诗歌作品的解读,认为酒后睚眦,导致严武差点杀害杜甫,是有可能的(有心人不放找来参看)。两位学界前辈撰文对我的论文进行批评,我认为他们所言多有不合逻辑处,于是写了篇答辩文章。不料,我的答辩文章发表后,被作为优秀论文,入选当年的古代文学研究年鉴。  这一次酒后危机,可以说明杜甫不是棉花糖,不是好好先生,他是个有性格、有脾气的诗人。

  第四次是坠马瞿塘。居住成都其间,杜甫写过《戏赠友二首》,专门记述两位朋友(一位是姓焦的校书,一位是姓王的司直)骑马摔伤的情形:一个摔得“唇裂版齿无”,一个被摔得“骨折面如墨”。都很惨。在夔州居住期间,一次酒后骑马,已经五十多岁的杜甫,恍惚间回忆起青年时期在齐赵一带骑马驰骋的情形,快马加鞭,冲下白帝城一处山坡,“低身直下八千尺”。结果,“不虞一蹶终损伤”,马失前蹄,杜甫重重摔落马下。不过,杜甫对于受伤并不很在意,朋友们带着美酒去慰问他。一顿狂吃豪饮之后,杜甫笑着对他们说:“何必走马来为问,君不见嵇康养生遭杀戮!”

上一篇:李白诗词《行路难》(之一)的诗意赏析下一篇:杜甫《恨别》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