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别王十二判官》阅读答案

2018-07-22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别王十二判官

  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呜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注]杜甫坐船停靠夔州岸边,准备告别朋友王十二判官,因雨不得。

  (1)“晨钟云外湿”中的“湿”字极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2)“含凄觉汝贤”中的“汝贤”,有人认为说的是王十二判官,有人认为说的是鸥鸟,你赞成哪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湿 字运用通感的手法 沟通了人的触觉和 听觉,传神地写出了夜雨过后,晨钟声重浊的特点。暗示了诗人沉重怅惘的心绪。极富表现力。

  (2)王十二判官:诗人因雨不能拜别朋友而心生怅然,想见而不能见,因而倍觉朋友之贤。

  鸥鸟:诗人因雨不能拜别朋友而心生怅然,见鸥鸟轻快飞翔而羡慕其来去自由,觉鸥鸟 胜于自己。

上一篇:杜甫《江汉》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下一篇:杜甫《戏为六绝句》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