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文的简析

2018-07-13杜甫

  望 岳

  这首五言古诗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春 望

  诗篇一开头即写“国破山河在”,这句诗中包含了多少感慨!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草木丛生。“国破”与“城春”两意相反,诗人却以之对举,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下维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是诗意翻新,出入意料。正是通过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第二联承接“国破”、“城春”而来,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景物,来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时”与“恨别”之情。“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是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是伤感家事。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

  “感时”和“恨别”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诗人在第三联中便深入一层来说:“烽火连三月”,战火从正月到三月连绵不断,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是写国事,是“感时”的具体发挥;“家书抵万金”,由于长期战乱使亲人间音讯隔绝,倘有一纸家书,简直价值万金,这是写家愁,是“恨别”,的实际内容。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感时”与“恨别”交融一体,这样就更深化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

  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

  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上一篇:关于赞美老师的杜甫的诗句译文及赏析下一篇:关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