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范仲淹(4)

2018-07-20范仲淹

  进攻型防守

  随着韩琦的战败,一直主张防守的范仲淹在西北边防军中逐渐崭露头角。他先是将仍掌控在宋军手中的堡寨修缮一新,更换腐朽的军械,然后将边防军中思乡情切、士气低落、老弱病残的士兵统统遣返回家,空出的名额从附近平民之中招募。这些西北边民由于土地贫瘠,多是上山捕猎的猎户,不仅弓刀娴熟,而且熟悉西北地形,兼之身体强壮,为了保卫家园而士气旺盛,正是宋军士兵的最好人选。

  同时他还破例提拔多次参加对西夏军作战的老兵担当将领,用他们出生入死的经验来教导统领那些新人伍的本地士兵。最后,经过层层筛选淘汰,宋军西北边防军只留下了一万八千人,范仲淹将这支部队分成六部,每部三千人,平时由统兵将领训练,战时仍由这些将领指挥作战。这样在士兵与将领之间就形成了互相信任、互相依靠的关系,部队的凝聚力自然就产生了。

  宋军在以往的战斗中有一个很不好的惯例,凡两军对阵,先由低级将领统领本部士兵出击,如果失败再由高级将领出阵。这种机械战法被范仲淹极度痛恨,因为这无异于“添油”之策,是兵家大忌。范仲淹一改这种教条式的战法,在对阵时视敌军多寡及阵型、兵种等因素,以六部兵马组合出击,并采用轮换制,即一部兵马交战一定时间后便换另一部上,这样可以在交战中恢复士兵体力,使宋军体力不足的劣势转变成优势,他的一万八千人马可以连续激战一昼夜而战力不减!

  另外,范仲淹还十分注重团结西北其它少数民族,在政策上多加扶持,并真心结交部落首领。在短时间内使众多部落投靠宋军,他们中有很多善于骑射之人更被招募进宋军服役,使宋军具备了骑兵突袭的能力,战力大增。而范仲淹的这一“统战工作”还收到了一个更大的效果――这些少数民族因为归顺了北宋,便不再与西夏互通贸易,使西夏的经济雪上加霜,更无力进攻了。

  1042年(庆历二年),经过一年的建设与筹备,范仲淹决定实施他的积极防守战略,开始向西夏边境渗透,以收复北宋的失地。他派自己的长子和归顺的少数民族将领带领多民族联军袭击被西夏控制的马铺寨,以吸引西夏军的注意力。他自己带领剩下的军队向西夏边境挺进,在就要进入西夏领土时下令就地筑城,到此时他的士兵们才知道此次出征并不是为了和西夏军决战,而是来当泥瓦匠的。数千士兵不分昼夜地轮番上阵(三班倒),范仲淹更是以53岁的年纪(古人活过50便算是老龄了),拖着病体与战士一同劳动,仅用了十天时间便筑起了著名的大顺城。它像钉子一样楔进了宋、西夏原来的边境线上,阻止了西夏军对宋境的侵略。李元吴当然不肯让这样的宋军据点存在,便派大军来攻,可当他们来到大顺城城下时,发现周围数十里均被宋军修筑的层层防御工事布满了,宋军依托这些工事,依托大顺城,完全可以抵挡西夏铁骑的冲击。李元昊见大顺城不可硬攻,只好引兵退去,从此不敢擅自进攻北宋腹地,生怕大顺城宋军截断其归路。

上一篇:范仲淹的科举观下一篇:《范仲淹立志苦学》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