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的历史解读(3)

2018-07-18观沧海

  ㈣、时间点的契合。

  曹军东征的时间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阴历五月从“邺”出发,七月至“无终”,八月“白狼山”大战告捷 ,“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 ”“十一月至易水”,从上述时间连接上看,曹军班师走辽西走廊 ,从“柳城”(朝阳)到碣石山不过五百多里路程,道路并不难走,当时的行军进度需要十多天的时间,应该在阴历九月中下旬到达。此时,正是碣石山地区秋高气爽、日丽天蓝、五谷丰登、鱼肥虾美、瓜果飘香的金秋时节。碣石山是出东北关塞进入冀中平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山势雄奇峻拔,名贯古今。又距渤海岸边很近,是登山观海揽胜的绝好去处。两个月紧张艰苦的行军作战,鞍马劳顿、人困马乏,需要驻军休整,碣石山下也是绝好的营地 ,进可攻退可守,山海之间有肥沃的平原,粮草供给便利。在部队休整期间曹操登山观海,赋诗抒情便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是曹操诗作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这组诗的写作背景就是东征乌桓之后,曹操连续取得了平定北方枭雄的胜利,志得意满,功绩卓著,豪情万丈的艺术表达。其每首诗最后一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并非无意义的咏叹,(很多解释文本均如此认为)而是在取得了多少次冒险的战争胜利之后,对其命运之“幸”的咏叹。这在《三国志》记述曹操东征后赏赐功臣的的一句话里就有充分的表露。曹瞒传曰:“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是说,东征回去以后,曹操询问出征前劝谏阻止这次军事行动的人,众人不知其故,皆害怕。但曹操赏赐了大家。其原因是,大家劝阻的对,这次行动是一场军事冒险。虽取得了胜利,是侥幸的是上天的保佑,是不平常的,是一种幸运,故“幸甚至哉”而“歌以咏志”。这一组诗从“东临碣石”开始一直写到冬天到达易水的“河朔隆冬”。乃作者抒发冒险东征之后得胜还朝、进而图谋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神龟虽寿”等均是这一情怀的表达。这就进一步佐证了《观沧海》的历史背景。

上一篇:《观沧海》翻译及赏析下一篇:《观沧海》-掩盖不住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