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恋到迷失——顾城及其营造的童话世界(2)

2018-07-20顾城

  顾城及其诗歌创作,评论界历来颇有争议,纵观其生命历程,短短的三十七个春秋,可谓华星早陨,然而却留下近千首诗作[1],更显得弥足珍贵。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开始作诗到1978年为第一阶段,诗歌呈现出明丽、率真的特征;1979—1986年为第二个阶段,创作逐渐成熟、洗炼,颇受评论界关注;1987—1993年为第三个阶段,创作主要在海外,作品倾向于晦涩和童稚,逐渐远离了批评界的视野。他最后在新西兰的寓所里杀死妻子,然后又自杀,用一种让世人震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给世人读解顾城及其诗作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造成理解的多种可能性也就在所难免。

  一个好的诗人,他的诗作都是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情,我们读解诗歌,必须跟诗人的心灵相契合,方能进入并感悟到诗人彼时的心境及诗歌所呈现的瑰丽的艺术世界。顾城始终在固守自己的童话理想,他的诗歌呈现出自由的童真的生命律动。正如舒婷在1980年赠给他的一首《童话诗人》中写到的那样:“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的确,顾城是一个童话诗人,他创造了一个个明净、空灵、精致而又美好的诗境,同时他又是自己童话王国的君主,努力实践并延伸着自己的童话理想。现对其诗歌创作作如下梳理,试图逼近真切的顾城。

童话·童心·童真

  研究者发现,诗人的童心和诗心结构存在着对应关系,儿童的“赤子之心”与作家的真诚之心是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近或相似的,儿童的幻想和作家的创造性想象在性质上也是相似的[2],顾城正是拥有并永葆这样纯净、明丽的童心,其诗歌才如童话般天真、率直。

上一篇:顾城《梦想》原文及读后感下一篇:顾城《梦痕》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