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娴歌》全文(4)

2018-07-12顾城

  乍读《白夜》这首前期作品,看不出诗人那特有的、近乎“梦游症”的异想素质,反倒给人宁静平和的印象,其实他的“异想”是作为一种“状态”,沉潜于毫不夸饰,颇有节制的冷静叙述中,在质朴客观的表象后面,隐藏着深深的意味。这是另一种隐蔽的内敛型,而非前面引述布林式的扩张型、暴露型。

  联系1981年,正是诗人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职业、工作、房子、婚恋。外部的受阻、内心精神的失调,双重压迫使他在极为烦躁、焦灼、不安、痛苦状态中,不时突发出一系列超现实囿地的狂热奇想。他向往过一种逃避生活,一种在荒岛上远离人世喧扰、近乎原始耕捕、默守“鲸鱼灯”、永远和“北冰洋”对话的“田园”生活。这种寄托,导源于现实压迫的深重,自然也就异想——外化出“替身”——“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是生活在北极圈一带的“原始”人种,全世界迄今只剩下8万多人,生活困顿,长期受白人统治,他们以捕猎海兽为生,多用石、骨制作工具,喜欢雕刻艺术。夏季住帐篷,冬季住雪屋,狗是唯一的家畜,用以驾驭雪橇,信服万物有灵论和巫术。诗人忽然把注意力转向遥遥几千万公里的北极圈,表面上看(特别是采用第三人称)是对原始捕猎生活的客观记叙,毋宁说是自己的心迹——寄托与选择的巧妙披露。

  诗一开始,就突出爱斯基摩人的鲸鱼灯,而没有任何肖像特征描写,只是照出“影子”“桨”和“自制的神”。浓浓的影子流露出孤寂,搁置的桨显出困顿与疲乏,而自制的神却顽强地证明即使如此境况,信仰仍未完全泯绝。这个爱斯基摩人很年青,太陽却从来没有照耀他,他存在于太陽从不越过头顶的漫漫白夜中,因而他只能“躺倒”,孤独地聆听冰层的爆裂,想象风暴中迸散的碎块。行为是慵懒的,但思想并不慵懒,他的思想远远大于行动,他在困倦与逃避中无时不在苦苦“想着人生”——思索命运与归宿。如此窘困,需要靠别人资助,(妻子用珠串交换衣服)加深了他“强大而迟缓”的震动和疑问。在深深的悲哀中,伴随他自己的只有“她”和“北冰洋”以及那一盏微弱的“鲸鱼灯”。

上一篇:顾城 英儿 谢烨照片下一篇:顾城远和近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