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本书简介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误杀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顾城文选》共四卷,本卷名:别有天地,内容主要为作者早期诗论、童话、记者问答录音笔录。本卷书共35万字,主要阐释了顾城哲学的梗干。
感悟正文
一、语言是不够的。生命需要的是一个世界。
我慌张地翻开刚到手的文选,想了解一个完整的他。之所以一直企盼这样一套他的文选,是因为我觉得通过诗的篇目,我难以掌控一个立体的他。那些篇目就如同一个个瞬间的抓拍,平面的光影(甚至是黑白的)。他与北岛不同,北岛是桌子上明晃晃的银烛台。不听他自己讲述自己的哲学,我无法窥见月球的背面。
顾城很大方地用了一张调查表、一篇剪接的自传介绍了自己。他讲他小时候如何如何害羞,讲小时候看到自然的感受,讲J.H法布尔对他的启蒙、讲诗是如何发芽的(如何从片断到连续的)、讲随父亲到火道村下乡、讲第二次“恋爱”——爱上绘画、讲自己对城市的恐惧。后来,“春天来了”,姐姐告诉他:有人和他写一样的诗。一份区办小报使得他闯入了诗坛。最后他讲了明天。他讲他的使命、讲到祖国、讲到历史与不幸。我想这些就是使得一批人包括顾城、北岛、舒婷等加入到朦胧诗这个“体制”中主要诱因。他们在使命、历史与不幸中逐渐看不清了,于是他们走近,想亲自用眼睛辨别。但是,他们发现,结果是不遂人愿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给年轻的顾城带来名气的除了这首著名的《一代人》,还有《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有好多人把这首诗理解为爱情诗,我不否认,你可以从里面读出来一种爱情的味道,这是朦胧诗的一种特点。但事实上,还有一种更为恰当的解释。引用顾城自己的句子:“世界上有一种引人遐想的东西,叫做‘云’;‘云’成其为‘云’是需要距离的,当人们真正走近它时,它就成了‘雾’……”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云”代表的是一种未知。而所谓远和近并没有使得这种未知变得清晰,反而变成了“雾”。其中,你、我、云,是组成顾城最初的哲学的三个部分,这是顾城思想中的三个不同的“我”的视角。在顾城最初的创作理念里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回归自然”。人类最初的创造是不掺杂主观创造欲的,是一种自然而然,像呼吸一样平凡地表达。但是当人们认识到了“表达”之后、在有了语言之后,主观创造欲就跑出来了,宇宙和人就分家了,于是就有了你、我、云,即宇宙、主观的我和未知。注意,这里的未知是对于主观的我来说的,而对于宇宙,未知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作者会写: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
当创造是呼吸时,所创之物便是生命。因为语言是位于创造之后的,所以,对于生命来说,语言其实是次要的,而恢复原本的“宇宙——人”一体才是最紧要的。这就是顾城的思维与哲学。我十分能够理解这样一种思维,但是我难以预料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结果。一种艺术一种思维、哲学的散布是需要它的可解读性的;越容易解读就才越容易传播。或许顾城他也曾经在诗的传播与自我艺术当中抉择过,但是很明显他选择了后者。毕竟不是人人都是耶稣,有很多人甚至很多国家是希望烧死耶稣的。既然我站在这里,希望能够读懂顾城,那么我就必须试着还原自己,看看语言外还有什么,也许我需要经历整个世界。说和写是次要的,关键是去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