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2018-07-17郭沫若

  郭沫若郭沫若是文坛中的黑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史上杰出的诗人,历史剧作家,创作了很多的经典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作出卓越的贡献。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有关郭沫若的资料,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有关郭沫若的资料篇一:郭沫若人物生平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不久拜见汪精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上一篇:关于郭沫若的名言下一篇:郭沫若刻苦学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