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梦与现实》原文及读后感(3)

2018-07-20郭沫若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啊啊,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

  以上摘自郭沫若先生的《梦与现实》。这篇小文的点睛之笔莫过于“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一个盲目了的母亲和一个四岁大的女儿,她们如何生活下去?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她们“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生活不下去会怎么样?是“走向墓地”吗?然而,她们毕竟不是去墓地,而是“到了这步田地”竟“也还是要生活下去”。无论那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究竟是不是走向墓地的进行曲,然而毕竟竹竿还在发出得得得的声响,那声响实证着她们还在生活下去,不是吗?

  可究竟是为什么呢?一对到了“这步田地”的母女“也还是要生活下去”,而我们现在好些衣食无忧且生活富庶的人们却厌世了,轻轻松松地就舍弃了生命?他们的生活较之“到了这步田地”的母女别如云泥,他们弃世的理由远不大过“到了这步田地”的母女,可是“到了这步田地”的母女继续敲点着竹竿走在生活的路途,而远没有“到这步田地”的人们却唱响了墓地进行曲。难不成“到了这步田地”的母女的生命是钢铁做成,而没有“到这步田地”的人们的生命竟是玻璃做成的?如果不是,为何前者那么地有韧劲,而后者如此地易破碎?  “生无可恋,死亦何哀!”大概是没有“到这步田地”的那些人生无可恋之处了吧,然而一对盲了目的母亲和人事懵懂的四岁幼童,她们究竟对人生恋在何处?以至于“到了这步田地”竟“也还是要生活下去”?而那些轻生弃世的人既没有盲了目,也并非懵懂无知,又没有“这步田地”,何以就对人生无所恋而选择了弃世呢?难道他们没有得得作响的竹竿的指引,迷失了生存的方向?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们没有弄清楚生的意义,就不要妄谈死。因此,人啊!即便是“到了这步田地”怎么“也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

上一篇:郭沫若《水牛赞》原文下一篇:周恩来对鲁迅与郭沫若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