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3)

2020-04-13古诗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四)、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三、解题方法

  答题指津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题示例: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这首诗以精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见长。请联系全诗,对划线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人想象卷起的芭蕉叶(2分)像一封深藏着美好情愫密封的少女书信(2分),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2分),使美好的情愫显露在无边的春色中。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

  (1)一、二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流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鹤?

  参考答案:(1)运用对比,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构成对比。流露出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

  (2)诗人写“冲天而上的鹤”,将天高气爽、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

  答案示例:诗歌第二句以红叶青山的美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第四句描写满天风雨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参考答案:(“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 刘攽 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生动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请写下你自己对三四句的赏析。(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上一篇:海子经典诗歌诵读下一篇:我与李白对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