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大王石聚彬名人故事(2)

2018-07-13故事

  “因为我说过,我生在枣乡,长在枣乡,和枣乡有着浓厚的感情。我这个人非常倔,从哪儿摔倒,就要从哪儿站起来,我一直在想着红枣,做着红枣梦。”只是这一次,他的卖枣思路与五年前截然不同——由于蜜枣市场走俏,石聚彬预见,枣类产品加工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当时消费者还停留在一方人吃一方枣的阶段,对枣类产品的营养价值没有太多认识;销售方面,也仅停留在种植户拉着枣到市场上兜售。未经加工的产品卖不起价,只有1000元/吨。一个庞大的枣类产品加工市场呼之欲出!

  石聚彬租赁了500亩地,招了一批老乡做公司的签约工人,把种植外包。几十名农民,每人负责约10亩地。枣源,由此敲定。

  “对症下药”赢得第一桶金

  石聚彬知道南方人喜欢用枣煲汤进补,对于广州、深圳等消费意识成熟的市场而言,他省去了培育市场的巨大成本,产品只要能贴合顾客的需求,必定热卖。

  既然要“补”,营养价值乃是首位。

  别人用糖液煮枣,石聚彬就用人参煮枣,突出枣药食兼用的价值,取名“鸡心人参枣”。产品包装也独具匠心,做成100克的小袋包装,还将15千克的黄色包装箱换成了5千克的白色箱子。当年10月,包装素雅小巧、便于单次食用的“鸡心人参枣”在深圳、广州卖得如火如荼,仅半年销售额就达到30万元!随后,石聚彬注册了“奥星”,用从信用社借来的100万元,买下14亩地建厂。

  一个“枣贩”的产业化生产拉开帷幕。

  嗅觉敏锐的石聚彬一边卖枣一边继续做市场调查,他了解到南方人不喜欢吃枣吐核,便迅速设计生产出一款类似缝纫机的半自动机器,可以把枣核打下来。然而,无核枣并没有直接量产,而是先送样品到广交会展览,被新加坡三和贸易公司预定2吨后才开始量产。随着三和定购的2吨产品迅速售罄,大量批发商、经销商的订单纷至沓来。

上一篇:经典名人故事:武则天惜才下一篇:名人故事:孙俪和孙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