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究物理”的思辨(2)

2018-07-17河中石兽

其次,“究物理”时不能忽略事物的细微变化。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还引用他的老师戴震的话来阐释“理”的含义:“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也就是在研究“理”时,不能放过任何细微之处,找到不同事物的区别,这才能真正了解事物之“理”。从玉的角度来说,剖析出来的玉只是一块美丽的石头,玉与玉之间形状大致相同,颜色差异也不大。但能工巧匠通过自身的技艺,结合玉石自身的色泽,精雕细琢,将其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玉石的美才能得以完全体现。可见,认识玉仅仅是一个开始,从细节上雕琢玉才是使玉成型的必然途径。

  对照本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讲学家与老河兵都注意到了石与沙的特点,但唯有老河兵认识到了在石与沙之外,水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的特性是自上游顺流而下,但水遇到“坚重”的石兽,在无法推动它的情况下,就会向回流去,由此产生一种回荡之力。而“轻浮”的沙很容易被这种回荡之力带动,这样就在石兽迎着水流的方向形成了一个洞穴,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穴越来越大,最终使石兽“倒掷坎穴中”,此处的“倒”是指石兽倒下的方向正好与水流的方向相反,因此石兽也就向上流移动了。水流的回荡力在河底是无法看见的,它所起的作用也是很细微的,但正是这细微的活动最终决定了石兽移动的方向,可见细节的重要性。细小的雕琢成就了玉石之美,穷尽每一个细节方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理”。

  儒家知识分子同样关注细节的变化,要求学习者穷尽每一个细节。在《中庸》开篇就指出真正的“修道”者不应忽略每一个细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意思是没有比藏于幽暗之中更为显著,没有比细小之处更为明显。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往往会被迷惑。讲学家的话“众服为确论”也就是这个原因。因此,正如朱熹所言,“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也就研究“物理”必须穷尽每一个细节。因此,仅仅了解事物表面的道理远远不够,真正的“格物”还要推究事物的细节,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境界。《礼记·学记》中认为善于提问的人应当如此提出问题:“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先解决容易的问题,但绝不就此止步不前,还需要继续一步步地深入下去,最终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后,达到“相说以解”的境界,这才是学习者应有的态度。

上一篇:岳阳楼记提示性默写下一篇:七年级五单元《河中石兽》精选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