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满革命的启蒙:《红楼梦》与反清复明(6)

2018-07-21红楼梦

  康熙朝的冤狱政争民间多有流传,作者应当有所耳闻,所以这样的钩索也不见得全是捕风捉影。当时文化界对于明季清初的掌故十分熟悉,在《红楼梦》中发现影射可能颇合当时文化人清流议政的口味。23如果铺陈一下蔡先生的逻辑,开篇甄家失火代表明朝覆亡,贾雨村(假语存)代表侥幸(娇杏)获致富贵的汉族降臣,甄士隐(真士隐)代表不屈的明朝遗民,或者乱判葫芦案就影射伪朝新贵迫害旧朝恩主以图进身的冤狱,清初江南这样的冤狱比比皆是。24

  3.对出仕汉族士人、遗民和贰臣的影射

  1644年的甲申国难,是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最多文人血泪的事件,历史上汉族政权被异族倾覆这不是第一次,但是汉族人的衣冠与文化却是第一次遭遇灭顶之灾。满清政权对华夏文化、士节的打压摧斫,在汉族士人看来不啻于天崩地解的旷古灾难。蔡元培认为《红楼梦》叙事之始就用曲笔记录了这场国难。

  《石头记》叙事,自明亡始。第一回所云“这一日三月十五日,葫芦庙起火,烧了一夜,甄氏烧成瓦砾场。”即指甲申三月间明愍帝殉国,北京失守之事也。士隐注解《好了歌》,备述沧海桑田之变态,亡国之痛,昭然若揭,而士隐所随之道人,跛足麻履鹑衣,或即影愍帝自缢时之状。甄士本影政事,甄士隐随跛足道人而去,言明之政事随愍帝之死而消灭也。25

  清人入关,有气节的汉族士人不能殉国死节,就应隐逸山林坚不出仕,甄士隐谐音“真士隐”要比“政事隐”来得更自然。然而明亡之后,终身不仕的全节遗民实在是很难为的。明清易代之际,汉族士人对于新旧政权的政治认同异常混乱,有殉国者,有变节投降者,有从容出仕新朝者,有坚不出仕退隐者,有先投降后又辞官投身反抗者,也有不合作多年后来终于出仕者。蔡元培认为《红楼梦》一书表达了对汉族士人出仕满清的痛惜,他要在反清复明的符号系统中为各类汉族名士找到位置。概括来看,《石头记索隐》主要基于两种互文关系:(1)女人代表汉人,尤其是一直不放弃文化坚守的汉人,男人代表满人,其中也包括投降变节的汉奸;(2)(女人)不通世故、不与世俗合作代表(汉人)坚守气节,(女人)老于世故、与世俗合作则代表(汉人)丧失气节。

上一篇:《红楼梦》政法转型启蒙新民说下一篇:反封建与阶级斗争的启蒙:《红楼梦》政法启蒙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