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的音乐特征分析论文(2)

2018-08-06红楼梦

二、“有声的言说者”

  新版《红楼梦》不仅在演员形象塑造上大胆采用了昆曲的服装和头饰,昆曲中如怨如诉的乐调,也成为烘托整部电视剧情节发展和情感渲染的重要手段。或许是受制于技术手段的因素,也有可能是当时的拍摄更多地将关注的焦点定位于“真实还原”《红楼梦》的历史背景,87版《红楼梦》忽略了音乐元素在电视剧制作中的情感表达功能,这一点恰好是新版《红楼梦》取得成功的关键。以《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黛玉归天”为例,当宝玉来到潇湘馆时,哀怨的昆曲瞬间将观众带入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审美世界。此时的音乐与之前的旋律相互配合,低声部以回环往复的方式制造了较为紧张的音效环境,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投入不安的因子。同时,配音缓缓地诵出一阕《葬花吟》:“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此时,伴奏的乐器和吟唱的人声相互缠绕、相互衬托。将贾宝玉内心压抑的痛楚完全地展现出来,音乐再次发挥了人物语言和动作无法诠释的复杂情感。当整体场面的情感被不断推高之后,高亢的曲调取代了低回的吟唱,仿佛将宝玉所有的情感都释放了出来。正是由于有了之前乐曲的铺垫和烘托,《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宝黛爱情悲剧才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此时,音乐跳出了情感叙事的漩涡而独立出来,扮演着超然于情感主旨之外的角色。

  需要强调的是,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创作并没有局限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范畴内,而是大胆地借鉴了“主导动机”的音乐创作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象征性的音调来塑造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并以其作为情感预设和价值表达的基础。“新版《红楼梦》配乐时,常把各种‘幽怨’、‘悲叹’、‘紧张’的音调以‘主导动机’的形式与各场景镜头拼贴结合,构成背景,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产生强烈、深刻的戏剧效果。”由于整部电视剧确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因此我们不仅会在宁荣二府盛极而衰的后半部分体会到“悲伤”的音乐,也能在作者对贾府浮华、奢糜生活的描绘中感受到“悲伤”的主题。 三、“梦境”的再创造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宗旨本是借言说家庭的悲剧来感慨人生的无奈,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点明了小说将以虚拟和再造的故事反映现实。整篇故事围绕着梦展开,正如曹雪芹本人所言:“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读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由此可见,“梦”中的幻境是理解《红楼梦》的关键所在,这也成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音乐创作的难点。新版《红楼梦》主创人员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观众在观看整部电视剧时很明显地感受到主

  创人员使用的乐器十分丰富。多种乐器使用时的音域更为广阔,音色更为丰富,曲作者更多地使用体现不同音色的符号以营造更为丰富的信息含量,在变换和调动的音乐中涌动着作曲者对《红楼梦》的理解和认识,这展现了超越87版《红楼梦》的创作特征。前者加入了更多的现代音乐元素,在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同时,为人们理解《红楼梦》的“悲剧”主题开拓了新的视野。后者则是遵循古典音乐模式,以力求逼真、还原的方式迫近原著的审美境界。两种音乐构成方式各有其长短,就新版《红楼梦》的音乐设置来说,多种音乐元素的使用的确是从新的角度阐发了“梦”的主题。以片头曲为例,锣鼓、大鼓、古琴等多种音乐形式轮番登场,在听众的耳朵无法适应环境的同时,却有令人如坠云端之感。当然,这种音乐效果是否能令很多人适应则是“人云亦云”的古老话题。抛弃个人审美趣味的因素,我们必须承认新版《红楼梦》在努力通过音乐元素营造“梦”的氛围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这是值得肯定的。

  次,新版《红楼梦》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加入了大量的旁白,以及将音乐作为画面的对应方式加以表现,这是87版《红楼梦》没有采用的手法。音乐和旁白相互渗透构成表达情感的思维共同体,为观众理解小说文本试图呈现的情感世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

  对于电视剧而言,《红楼梦》承载和蕴涵的文化信息太过丰富,使其无法在有限的艺术表现手段中予以完美呈现,它所能够采取的措施就是以尽可能恰当的方式,将关键的信息表达出来。为了能够更好地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新版《红楼梦》的主创人员充分调动音乐元素。在悲剧性的主题基础上,通过“有声的言说者”和“梦境的再创造者”相结合的方式,完美地呈现了《红楼梦》的精神主旨。

上一篇:徐志摩的散文赏析下一篇:古典名着红楼梦为什么用中秋节做为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