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学设计(10)

2021-03-03化石吟

《化石吟》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化石吟》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初步朗读。

三、指导阅读

  可以抓住题眼“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甚至将结构安排,前后呼应等知识一并解决

  在不断揣摩语气语调、节奏快慢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引出来。

四、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五、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

  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

  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七、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化石吟》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1.《化石吟》教学设计

2.化石吟 教学设计

3.《化石吟》 教学设计

4.《化石吟》教学设计

5.《化石吟》教学设计稿

6.化石吟教学设计案例

7.化石吟课文教学设计

8.课文《化石吟》教学设计

9.对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上一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4篇)下一篇:《化石吟》教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