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内容: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我眼中的贾平凹石杰①初识贾平凹是由于他的散文《静》。那一泓静得恒久、静及天地万物的湖水,牵魄钩魂,让人在读文之余,不由得想要读一读人了。其时已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人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火,能够写出这般静谧的文字,有着这般宁静的心态的,该是怎样的人?
②过了大约八年的光景,机会终于来了。那时,一个全国性的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古城西安召开。会议的第三天上午请贾平凹作报告。与前两天明显不同的是,这一天与会者特别多。陕西师大、西北大学都有人过来了。显然,他们虽属近水楼台,也难得经常与这位名作家谋面,聆听他的讲话。会议是在一个很大的房间召开的,等我提前几分钟来到会场时,偌大一个会议室几乎已是座无虚席。往日会前的说笑不见了,大家都看着主席台上坐着的一排人,旁边的几个外地人就互相小声地询问哪个是贾平凹。
③我仔细看看他们指的坐在中间的那一位,觉得不是很像。尽管不曾与贾平凹相见,却多次在书上看过他的照片,那硕大的头颅和浑长的脸使他与所有的人区别开来,更遑论那双清澈的静如止水的眼睛。果然,不一会儿,一个身着西装的小个子进来了。那一刻,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同时断定:这才是贾平凹。
④贾平凹在主持人简短的讲话之后开始作报告。他先是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迟到一会儿(其实按时间说并没有迟到),似乎是堵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白夜》中的刘逸山。刘逸山与夜郎乘车过闹市区前,只要掐个诀,沿途便畅通无阻了。显然,贾平凹没有他笔下的人物的神通。接着他展开了一片巴掌大的纸,说眼下正在江南体验生活,因事临时回来,很快就要回去,时间紧迫事情又多,只在来的路上想了想说些什么,似乎有向众人道歉之意。他显然是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讲得很慢,很短,神情甚至有些拘谨。不过看得出他对与会人充满了尊敬。遗憾的是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他都讲了些什么了,好像是谈了一下他当时正写着的一部长篇,顺便说了一些他对某些文学问题的观点,态度始终平和而宁静。他讲得实在过于简单,过于平实,好像在说:我真的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我只是一个手艺人,“斜斜地背了木弓,一手拿木槌弹敲弓弦,在嗡嗡铮儿的音律里身子蛮有节奏地晃动。劳动既愉悦了别人,也愉悦了自己,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他在《四十岁说》这篇文章里就曾这样讲。
⑤贾平凹拙于言辞。很多人都这样说,他自己也这样说。他的沉默甚至容易让人产生难以接近的印象。其实不然,他为人平和得很,平和到了几乎没有丝毫名人架子的地步。你尽可在他面前随便说话,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仿佛你说的都是金玉之言。听到会心处,眼睛便忽然一亮;若是听见称赞的话,脸上便显出孩子般的难为情,轻声说:那不是。他总是显得平、微、静、弱,《走虫》一书前边的小传是他的形象和性格的极好的写照。一位大师级作家,一颗巨星(三毛语),除了平和、平淡、平常、平静,竟再无他,其内心之博大,可见矣。
⑥有人曾经说过鲁迅的人文像是猫头鹰,苏东坡的人文像是水,郑板桥的人文像是瘦石,贾平凹也当有其人文像,是什么,却一时难说准确。不过,他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有着更多的默契当是毋庸质疑的。不少人对他的名字中的“凹”字感兴趣。《易像》言:“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施平。”老子云:“柔胜刚,弱胜强。”“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又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贾平凹确实深得道家之神韵。创作三十年来,他在小说和散文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主要著作达数十种,重要奖项也达几十项之多。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文坛的大作家,却无骄狂之气,无浮躁之气,其修养和智慧可以说难得。他在其书画集中即这样警省自己:“竹因虚受益,鹤以寿延年”,“澹然无极”。
⑦1999年冬天,我再次去西安与贾平凹会晤。一进书房的门,便瞥见右侧墙上他自作的一幅水墨画:一户农舍的后门外,一个小孩儿侧身席地而坐,屋前是一只半卧着的狗。旁题几行文字,大致是,小时,娘去地里劳作,将我放于门外地上,狗亦卧在不远处。娘从地里回来,我还坐在地上,狗还卧在地上。整个画面和谐,宁静,静得让人想走进去。
⑧——平凹是自然之子。
⑨一张硕大的写字台置于厅里,贾平凹就在满屋拥挤着的古玩根雕碑拓字画中坐着,写他的文字。天地赋予他以灵气,他又将其灵气挥洒于天地之间。贾平凹是喜石的,莫非他要做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欲补苍天?祈平凹如愿。
19.文章从贾平凹的散文《静》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20.如何理解文中“平凹是自然之子”这句话的含意?(4分)
2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贾平凹的形象特点。(4分)
22. 文中写道,“鲁迅的人文像是猫头鹰,苏东坡的人文像是水,郑板桥的人文像是瘦石”,联系全文以及你对贾平凹作品的了解,你认为“贾平凹的人文像”是什么?请阐述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