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2018-07-21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亦未寝:

  相与:

  空明: 交横:

  盖: 但:

  闲人: 耳:

  三、译句: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读第一层,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

  地点:

  夜游原因:

  3、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是:

  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

  赏析这一描写景物的句子: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

  其他题目: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7、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