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2021-05-28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9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集合7篇

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集合15篇)

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集合五篇

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集合5篇

5.《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集合5篇

6.《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集合7篇

7.《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8.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9.《记承天寺夜游 》的教案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集合6篇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