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漫谈伦理道德》原文及读后感(3)

2018-07-21季羡林

  【季羡林《漫谈伦理道德》读后感篇二】

  季羡林老先生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我想学校是最好的阵地,老师是最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因为教师最有机会做承前启后的工作----传道授业。

  十二五教育纲要提出,育人为本,无论远古还是现代,德育教育都是重中之重。而季老的漫谈伦理道德一文又给我们提出了不一样的见解。他认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正是谈论道德的问题。因为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人类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阔步前进,个人生活才能快乐幸福,这是最高道德,其余那些无数的繁琐的道德教条都是从属于这个最高道德标准的。如果这三个关系处理不好,就要根据不好的程度而定为道德缺乏、不道德、或者缺德,严重的不好,就是犯罪。

  首先,人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是最高道德标准。

  季羡林先生主张:必须用“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观念取代“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的西方文化观念。同时先生已经把“人要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尊重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问题提高到了人类道德、人类生存、人类文化的层面。因为征服自然不行,自然不会说话,但是却能报复。臭氧出洞,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淡水短缺,生态失衡,物种灭绝,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环境污染等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中小学教育是根基,虽然环保教育不要应试考试,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在学校开展环保教育,成立环保组织,招募小志愿者,开展环保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将这种关爱大自然的意识融入孩子们的心中,带回家,养成节电、节水、节油的低碳生活习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学校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课桌板凳,不乱扔果皮纸屑等等,那么他们的行为习惯就会很符合小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而且大爱在心中。

  其次,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

  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希望受人欢迎,因为受人欢迎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于中小学生来讲,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老师希望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同样希望老师喜欢自己。一个人可能一时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他,但是他不可能所有的时候都不在乎。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受人欢迎是在我们一出生时就注定了的,因为我们总是不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地生存。

  我们有很多的问题学生,他们的问题都出在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上。目前在学校对学生心理辅导还不足够重视的时候,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多开展一些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既能满足自己,又能尊重别人。

  最后,要处理好人自己的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一点是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能否产生“幸福感”的关键。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第二是人的感情波动的调节。年轻人身体棒,浑身有用不完的力量,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勤思考、多动脑、使自己沉稳一点、“成熟”一点;岁数大了,身体不行了,常常是想到了却做不到,这时最需要的是保证健康,多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积小成功为大成功,用小的成功赶走心中的失落与怅惘,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

  另外,当一个人在某一个阶段,喜事连叠,“万事如意”,这时尤其需要浇一点冷水,理智地做好日常的琐事。俗语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多的是“不如意”、“不理想”、事情的结果与事前的设计和预想不一致。这时候除了要冷静地分析原因以外,尤其不能够强化“挫败感”,应当同情他人、理解他人;面对现实、泰然处之;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以利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

  人在得意的时候要冷静,对有智慧的人来说往往不太难;人在失意时能够比较快的在泰然处之中很快的振作起来就比较难做到了。这就需要人要有更大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需要人具有更多的智慧、需要人有更高的个人修养。只有做到了以上所说的两个方面,才会逐步达到身心的和谐、心理的平静。身体健康了、心情愉快了、身心和谐了,才能对集体、对团队、对家庭、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季羡林是一位先生面容慈祥目光深邃的智者,他用和蔼可亲的话语,平心静气地与我们交谈着,给我们讲故事讲道理讲人生。他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涵养自己。品味先生简洁通俗的人生大道,就好像独自漫步在深山中小溪旁的林间小路上,静静地走进了宁静和谐的仙境,心灵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上一篇:季羡林《一寸光阴不可轻》品读下一篇:季羡林《论考证》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