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戏剧语言的特征
戏剧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它具有文学和艺术的双重特征。文学作品的特征是,一部作品通常以激发读者某种感受为目的,而不是精确地传递某些数字或理论。(Hern, 1981:50)比如,一部描述花朵的作品,侧重点往往在于使读者领会到描述的花朵有多么美丽,而不是描述这些花的生物或化学属性。
例 1:'You see the earth takes twenty- four hoursto turn around on its axis.''Talking of axes,' said the Duchess, 'Chop offher head!'(Carol/Chao 1972: 17- 18)译文:“要知道地球绕轴转一圈要二十四个钟头。”“说什么头,”公爵夫人说,“把他的头砍掉!”(管绍淳、赵明菲1981:51)
此处的双关语,在原文中是同音词‘axis’(轴心)和‘axes’(斧子),而在译文中变成了“钟头”和“头”,但其幽默功效并未因此而改变。因此“忠实”并非指导文学作品翻译的唯一标准,译者大可以遵循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以维持原作与译作在接受过程中达致感觉对等为基准,对译文做适当改动。
另一方面,戏剧作为表演艺术,有其独特的传播媒介。这个媒介不仅仅是纸张和文字,还包括舞台这一戏剧演出的场合。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必须做到的一点,就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观众清楚、明白地表达剧情,所以剧本语言要力避重复、冗赘。
四、译本评估实例
1.人名的汉译
戏剧的语言要经历从英文到中文的转换,而两种语言又不可能完全对等(Nida, 1984),所以人名、地名的汉译是剧本评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将基于源语文化的人名或地名成功转移到译语文化中,是戏剧译者的一个主要任务。就王尔德戏剧而言,原文中大多数的人都是随意命名的。如《温德美夫人德扇子》里的 'MrsErlynne', 'Mrs Cecil Graham' 和《认真为上》中的'Gwendolen Fairfax', 'Cecily Cadrew' 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英语国家人名。这些名字具有普遍性,也增强了戏剧情节的真实感。
这样的直译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再现英文名字的构成方式。在一些体裁,如新闻报道里,这样的译法值得提倡;但对于舞台戏剧表演,则值得商榷。在舞台上,演员叫出这么一个拗口的名字已经很费力费时了,而且观众也不一定听得明白。戏剧的语言是需要在短时间内被听者完全接受的。这些译名本身的长度已经超过了原词的长度,无疑加深了舞台上下理解的困难。而且,字数的繁多,也容易造成上下文衔接的不便。
2.同音现象的翻译
同音现象的翻译也是戏剧语言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根据戏剧在舞台表演的特点,同音现象主要指这两种情况。其一是两个发音相同的字或词相邻,因此造成意义的模糊;其二是指有些词本身发音与其他词或字相近,因此容易造成歧义。下面将讨论六位译者对此现象的处理。
例 1 :Mrs. Erlynne: ...He never read the madletter you wrote to him! (Lady Windermere's Fan,
译文 1:你写给他的那封疯信他没有看见!
与英文不同,中文指代男性的人称代词“他”与指女性的“她”读音完全一样,因此潘和娄的译文让观众听了云里雾里,不辨所以,很难分清演员口里的所指。洪深的译文就没有这个问题,用“李不鲁”和“朱太太”代替了“他”和“她”,便于观众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由此译者可以总结出如下两条衡量戏剧译本同音字的原则。一,避免发音相同或类似的字相邻,因这种情况在舞台上很难辨认。二是避免语言所限导致的词语歧义,如汉语的“他”“她”“它”,应用明确的指代来替换。表意清楚,是台词翻译的第一要务,也是译者时刻要牢记的翻译指导原则。 五、结语
上文在有限的篇幅里分析了一些评估译本所依据的因素。科学评估译本离不开对戏剧性质的全面认识和对戏剧特征的充分了解。本文在将戏剧定位为“文学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体”之后,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兼顾戏剧的双重特征这一指导原则,在动态对等的基础上照顾到戏剧独有的语言特色,为演出的顺利进行服务。传统的“忠实”原则已不再是指导戏剧翻译评估的唯一标准。限于篇幅,本文只能讨论两个因素,今后会继续撰文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