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思想感情

2018-07-18兰亭集序

  导语:《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思想感情

  《兰亭集序》其文辞美,其书法妙,其字帖的流传更具有一波三折之奇。在欣赏其书法之精妙、在惊叹其流转之奇特的同时,我们更有必要一探其文章情感之真面目。遗憾的是王羲之对此没有明说,因而千古聚讼纷纭。情感思想是一篇散文的灵魂,不得不探讨,至少应给予言之有理的推论。理解本文情感的关键是正确深入地理解王羲之在文中显露或倾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此,悉言如下:

  封建社会,一般儒家思想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儒家价值观是士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可孔子早就曾慨叹时间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自然宇宙的无限性就这样亘古地悲剧性地对比着、对立着。一个人,尤其是封建士人,面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谁也会“老之将至”、“终期于尽”,怎样才能在暮年不会悔恨年华的蹉跎呢?肯定要践行传统儒家积极昂扬的人生观、价值观。儒家主张通过“立功立德立言”实现人生的“不朽”。只要有这样的“功德”,那么一个人哪怕并不长寿,也会“不朽”。但我们在《兰亭集序》中根本找不到这样的高亢激昂之音,看来,本文的情感与儒家价值观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看一看,更能明确这一点。

  东晋时代,统治阶级内部攻杀不断,不时有权臣悍将拥兵自重,反叛夺位,皇权始终处在威胁之中。再加上东晋乃一偏安政权,北方有强大的异族政权的觊觎,在此种内外情况之下,统治阶级的成员唯求自保,很少有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儒家价值观这时在这里遇到了不太合适的现实生存土壤。因此,王羲之在本文中没有体现出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就不足为怪。再加上当时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玄学,士林名流整天谈玄论佛,儒家思想简直被边缘化了。那么王羲之是否倾心于清谈,主张道家佛家的一些思想做法呢?从“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可以明显看到当时人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但从后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来看,即使这种“志同道合”式的极具时代特点的“清谈”,对王羲之也产生不了长久且强大的吸引力。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来看,他本人至少是不同意道家的生死观的,哪怕当时人们普遍这样认为。因为“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道家主张泯灭自身与外物的界限、外物与外物的界限,虽然超脱与时代思潮合拍,但这在王羲之身上得不到共鸣。那么,既然儒释道在此没有真正影响王羲之,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生观影响他呢?我们看到原文有这样的句子:“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不过从上一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本人是摒弃那种放浪形骸、纵情享乐的生活方式的。

上一篇:《兰亭集序》字词注释下一篇:《兰亭集序》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