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赏评《兰亭集序》(2)

2018-07-20兰亭集序

  二、不合思想

  《兰亭序》在东晋时期是史无记载,世无传闻的。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收尽了历代名人佳作,但也未收此序文。直到南朝梁学者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才提到了此序文。全文较短,包括最后的附注,共153个字,称为《临河序》。到了唐代才改称《兰亭序》,并在序文中增加了一大段话,共167个字,但把附注删掉了。由此可见,唐朝的《兰亭序》是在梁代《临河序》的基础上加以删改、扩大而成的,因此说,序文是掺了假的。

  《兰亭序》所增添的这段话,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怀念情绪,如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增添的这段话,既与前文相矛盾,也与兰亭欢聚的气氛不合。前文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娱目骋怀,信可乐也。”增添的文字却突然把“信可乐也”转变为“痛哉”“悲夫”。《兰亭序》写的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修禊事也”。修禊是古代联欢性质文人聚会。从序文后面所附的26人的诗作(包括王羲之的两首)中所表露出来的也都是欢乐气氛,并没有增添文字中的悲观气息。

  增添的文字与王羲之的思想、性格更不相符。晋书《王羲之传》说他“以骨鲠称”,就是说他的性格是以正直刚强而出名的。他自己也是以忧国忧民的志士自居。《兰亭序》作于东晋永和9年,当时王羲之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官居“右军将军”。当时征西将军庾亮称赞他为官清廉高尚。晚年,他辞职还乡,游遍了名山大川。他感叹道:“我卒当以乐死。”就是说,他将以快乐告终。综上所述,在兰亭修禊时,他断然不会冒出悲观厌世的情绪来。

  结论只有一个:序文既是掺了假的,就不会是王羲之的原作,更不会是王的真迹了。

  究竟谁是做此依托之作的人呢?据郭沫若考证,最大的可能是隋代僧人智录。智录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千字文》与《兰亭序》的书法极为一致,有的字简直就象翻印的。据《兰亭考》记载,前代也有人说过:“《兰亭修禊前序》世传前僧智永临写。”“右师实右军末裔,颇能传其家法。”据说智永临书三十年,能兼诸体。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如说,向他求书的人非常多,连门槛都被踩破了,故不得不加层铁皮保护,人称“铁门槛”。

  智永出家为僧,当然有着看破红尘之感。《兰亭序》增添的一段话,也很合乎出家人的遁世情绪。因此从思想上说,两者也是相符的。

  郭沫若的文章,在六十年代曾引起很大争论。有人同意他的观点,如启功、龙潜、史树青等;也有人不同意,如章士钊、高二适、商承祚等。孰是孰非虽然至今仍无定论,但郭沫若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确实令人佩服。他这四篇文章涉及的历代著作多达近百篇, 他考证的碑帖和书法也有六十多种。他不仅逐句逐字加以考证,甚至每个字的用笔轻重,用墨浓淡也都不放过。真不愧为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

上一篇:关于兰亭集序真迹揭秘下一篇:兰亭集序内容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