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正反解读《兰亭集序》(3)

2018-07-21兰亭集序

  【课文正解】

  化人生顿悟于景情理中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这是文人雅士千古探讨的问题。尽管表述迥异,但最终殊途同归。因此,王曦之的《兰亭集序》虽然写的是景、情、理,但同样是探讨“生死”这一命题,不过是另辟蹊径而已。

  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和“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大彻大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有景无事亦无病呻吟,有事无情亦空谈感慨。因此,作者在写景之时不忘记记事,记事之时不忘抒写性灵。三者相互映衬,融为一体。

  作者一开始就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惠风和畅”来描写兰亭宴会清澈明朗、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语言蕴藉雅致、铿铿有力。

  兴由景生,文人雅士岂能错过如此大好的良辰美景,于是酒性诗情油然而生。作者便开始描写文人雅士们流觞曲水,畅叙幽情的情景和他们游目骋怀,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的美好心情。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宴会总有尘埃落定的一刻,再优美的景色总有从眼前消失的时候。因此,兴尽悲来,作者站在理性的高度,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造化,想到了人生,想到了生死。

  有人“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有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两种人生,两种态度,孰是孰非,作者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当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时,眨眼间,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曾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感慨

  何况“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怎能不让人黯然伤怀。

上一篇:兰亭集序真迹去向下一篇:《兰亭集序》基础知识课堂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