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2)

2018-07-21兰亭集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兰亭集序》。

  (二)、自读质疑。

  提示学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总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

  (四)、赏析暮春宴游“乐”。

  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作者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五)、乐极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六)、深深“悲”叹为哪桩?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研究,合作探究。以下是我预设的几个问题,可以适时的来点拨学生。

  1、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不,是前有古人。

  2、从第几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叹为哪桩”?!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嗟悼”年年只相似!我们可以这样说,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类在认识生死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几乎永远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却又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遗憾。而作者的伟大、高妙之处,或者说《兰亭集序》的动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揭示了这个局限性!

  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请注意:跳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5、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和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普遍认识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如果有,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

  6、作者为什么会在文章中间深沉地呼喊出这样一句呢?

  政治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悟言一室之内”,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文学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上一篇:兰亭集序课件下一篇:《兰亭集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