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英国形象”的反面刻画
《二马》中塑造的英国人,除了凯萨林与西门爵士,都有一副偏狭、傲慢的殖民主义者嘴脸,甚至连小角色墓园看守和小孩都是如此。由于当时英国的殖民主义气氛浓厚,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英国和西方国家更是不遗余力地抹黑中国,所以结果是:在英国人心中,中国是一种“会下毒”“煮老鼠吃”“抽鸦片”“没有文化” 的低贱形象。
老舍在谈及怎样创作《二马》时说:“对于英国人,我连半个有人性的也没写出来。他们的偏狭的爱国主义决定了他们的罪案,他们所表现的都是偏见与讨厌,没有别的。”{5}小说中的伊牧师是一个传教士,而他却在半夜睡不着时向上帝祷告快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而且认为这样是救中国。伊太太不允许她的儿女和中国孩子玩,不让他们学习中文,她的内心深处瞧不起中国人,也瞧不起中国。她的哥哥亚历山大回想在北京的日子时说:“北京,穷地方!一个大铺子没有,一个工厂没有,街上挺脏!有人告诉我北京很好看,我看不出来;脏和美搀不到一块!”{6}与他们一样,大多数英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都是从电影小说中来的。在他们心中中国人像戏剧、电影、小说、报纸上写的那样,个个抽鸦片,私运军火,谋财害命,是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的两条腿儿的动物。当时的中国一团糟,英国社会许多污辱中国的电影、戏剧与小说,差不多都是仅在表面的观察之后加以主观的判断。因为中国是弱国,他们便肆意丑化中国,并加上极为夸大的罪名。《二马》中亚历山大约老马演的那部电影就是抹黑中国人的作品之一,这部电影由英国最有名的一位文人所写,这位文人明知中国人是文明人,可是为了迎合人们,他把中国人写得残忍奸诈,彼此拿刀乱杀。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社会丑化中国人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普遍行为。老舍在夸赞英国文明开化的同时也不忘嘲讽英国人在中国文化上的无知。英国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却凭借小说、电影中获得的信息蔑视中国人的无礼无知。温都太太将“美”字绣倒了,成了“大王八”就是对英国人的最好的讽刺。
老舍以幽默的笔调,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丑化了“英国形象”,突出了英国人的傲慢自大,引人发笑和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