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建国前的“隐式满族文学”(2)

2018-07-20老舍

  二、满族风俗

  满人入关前已经形成自己的风俗传统。入关后,满人占据北京内城,至清朝中期,内外城的界定逐渐被打破,有满人出城,有汉人进城,满汉文化开始真正地交融。但是,满汉交融并不意味着满文化被汉文化完全同化,而是在满族文化心理主导下对汉文化的吸收、组合,融入了满人的个性和情趣。老舍建国前的小说中多处展示满族风俗,或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或是满族人独有的。

  1.婚俗

  满族初期(尤其在清入关前后)尚早婚,娶长妇,“男子结婚多在十岁内,过则以为晚”。满人“凡隶属旗者,皆可以为兵”,所以,入伍前就结婚生子,实现人口繁衍,保证血脉传承。康乾后,战争减少,满族男子的适婚年龄逐渐延迟。到20世纪初,黑龙江瑷珲地区满人“当儿子满21岁时,家里必须为他们完婚,通常满族所有的青年男子都在达到这个年龄前结了婚”。尚早婚的风俗渐渐不明显了,但娶长妇的风俗一直延承至20世纪中叶。福建长乐琴江满族村的一位满族老者告知,五六十年前村里的姑娘嫁人的年纪一般比周边汉族姑娘的适婚年纪大,通常二十来岁才结婚。在老舍的作品中,就有不少“姐弟夫妻式”的小丈夫大媳妇。在《骆驼祥子》中,虎妞与祥子结婚时,虎妞三十七八岁,祥子二十三岁,为此经常有人指责虎妞不只丑,还“老牛吃嫩草”。实际上,这是人们不了解满族婚俗而误会了。满族女子本来就比男子晚结婚,清末女子随着男子适婚年龄的推延而推延,未婚女子年龄大在当时是很平常的。虎妞三十多岁才结婚一是受其父亲的控制,二受是满族风俗的影响。现代人嫌弃虎妞高龄结婚,责怪她年龄比祥子大确是有失公允。在《老张的哲学中》中,“赵姑母比赵姑父永远大十来岁”,十九岁的王德“娶的妻二十七岁”,也是这一风俗的体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老舍的婚姻不再遵循这种俗制,但老舍把满族传统的婚俗写进小说,是他自然流露出的对本民族文化的再现与寻拾,并无抱有否定或讽刺的态度。老舍最初介绍虎妞,只针对她的相貌和习性,“她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得住男人”,“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后来又通过高妈之口,强化了她不漂亮的面相,“她像个大黑塔,怪吓人的”。然而,在小说中老舍从未对虎妞年龄发表任何意见,没有讽刺嘲笑她比祥子大十五岁的婚姻,对虎妞也没有用“老姑娘”的称呼,可见,祥子虎妞的年龄差距在老舍和满族风俗文化看来是正常的现象,指责虎妞“老牛吃嫩草”是有失妥当的。

  满族婚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究场面、排场。在《骆驼祥子》中,虎妞与父亲闹翻后,和天顺煤厂的冯先生说:“告诉你,我出回门子,还是非坐花轿不出这个门!”虎妞此时已经失去刘四爷这座经济靠山,只拿着五百来块钱,本应该好好节省,为日后生活打算。可是,她仍然租轿,裱糊新房,置办婚嫁衣裳,请人抬轿敲锣,走繁华地段,买东西,不计本钱地撑起结婚场面,“那些锣鼓在新年后的街上响得很热闹,花轿稳稳的走过西安门,西四牌楼,也惹起穿新衣的人们———特别是铺户中的伙计———一些羡慕,一些感触”。两天不到,她就花去了家产的五分之一。满人婚丧嫁娶,有钱则真讲究,没钱则穷讲究,无非为了排场,赚足面子。虎妞的讲究,正符合了满人婚嫁的心理特点。

  2.“当家姑娘”

  满族入关后,受汉文化影响,满族妇女的地位略有下降,但未出嫁的姑娘在家中的地位仍然很高,有“当家姑娘”之说。满族家庭希望女儿通过选秀女制度成为贵族夫人,未嫁女子自然被家人捧在手心里,指望有一天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骆驼祥子》中,虎妞凭她那“大黑塔”似的长相,就无缘中秀女这种幸事了,更不用说她所处的时代已经不选秀女了,但是,虎妞在家中的地位还是很明显的。她出嫁前帮助父亲把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每天谁都得老老实实交车份,逃不出她的火眼金睛;她为父亲大寿忙里忙外,招呼客人,一副女主人的做派;她掌握车厂的财政,若不是虎妞管着钱,刘四爷非把钱“填给野娘们才怪”;她不用得到父亲允许就把祥子存在他那儿的三十多块钱给祥子;她甚至不把那个流氓出身的爸爸放在眼里,她是刘家的半个主人。虎妞这些典型的“当家姑娘”的做派,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汉家女子是截然相反的。

上一篇:我眼中的老舍优秀作文下一篇:老舍话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