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英国

2018-07-20老舍

  老舍 1924 年秋赴英国时,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成为一名作家,那时他已27 岁,连一名文学青年都算不上。一年后,一部令人捧腹的《老张的哲学》使他蜚声中国文坛,之后他又连续推出《赵子曰》、《二马》,到 1929 年秋回国时,老舍已是三部畅销长篇小说的作者,未来的文学事业由此奠定。

  英国成就了作为作家的老舍。然而,英国留给老舍的,却是深深的寂寞。贫寒的家境,名义上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而实质上廉价“打工仔”的身份,决定了这种寂寞。正是这种寂寞,促使老舍以写作自娱,玩起看家绝活——幽默,从而催生出作家的老舍,也锁定了老舍看英国的眼光。后来在《英国人》一文中,老舍对英国人的臭毛病,诸如排外、傲慢、偏见、保守作了犀利的调侃和抨击,明眼人从中却可以读出苦涩和辛酸,老舍看英国的眼光中显然多了些什么,也少了些什么。这种压抑之情在老舍旅英时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二马》中得到总释放。从艺术上看,这是一部失败之作,正如老舍自我评价的那样 :“《二马》除了在文字上是没有多大的成功的。它缺乏文艺的伟大与永久性,至好也不过是一种还不讨厌的报章文学而已。对于英国人,我连半个有人性的也没有写出来。”显然,这次失败与老舍与英国社会的隔膜有极大关系。

  追究起来,老舍与英国的隔膜,更有深层的心理原因。众所周知,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死于洋鬼子之手 :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舒永寿作为满洲八旗“正红旗”的一名下级旗兵在保卫皇城的巷战中牺牲,当时老舍尚在襁褓中。洋鬼子的罪恶通过母亲的反复讲述嵌进老舍的童年记忆,老舍后来说:“在我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直接与我们一家人有关的事实。”杀父之仇对老舍一生影响至深,潜在地制约着他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上一篇:解读老舍的骨气下一篇:老舍《老张的哲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