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佛跳墙》(2)

2018-07-17梁实秋

  梁实秋《佛跳墙》介绍

  曾有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荤菜,奇香四溢,惹得邻院寺庙里念经的和尚垂涎欲滴,失去定力,不顾佛门戒规而寻香翻墙,此菜故名“佛跳墙”。

  就是这道“佛跳墙”,竟使一些人很以为然。以写《雅舍小品》、《雅舍谈吃》而闻名的梁实秋老先生在去台湾之前不知有这道菜,而到了台湾后又以吃不上正宗的“佛跳墙”而遗憾,只好以“坛子肉”来比。1983年7月,台湾的《读者文摘》曾引可叵的一篇谈“佛跳墙”的短文,她在文中说:“那东西说来真是罪过,全是荤的,又是猪脚,又是鸡,又是海参、蹄筋,炖成一大锅。……这全是广告噱头,说什么这道菜太香了,香得连佛都跳墙去偷吃了。”

  我不知道海外是怎样看待这道菜,它的起名有多少“广告噱头”姑且不论,但最起码它不是“炖成一大锅”,如若恰当实惠说,应该叫“酒坛煨制大杂烩”,这是我吃后的感觉。

  追溯“佛跳墙”的历史,少说应该有100年。它最初应该叫“福寿全”。相传清代同治末年(1874),福建布政司周莲一次到福州杨桥巷的官钱庄一位官员家里赴宴,主人的夫人是绍兴人,特意为这次家宴准备了一道拿手菜--“福寿全”。做法是将鸡、鸭、猪肉和几种梅花一起放入曾经盛绍酒的坛子里,煨制两个时辰以上。当这道菜上桌时香溢满室,周莲吃后暗暗称奇,回府后即让家厨郑春发如法炮制。但做了多次均不如在官钱庄时吃的味道。无奈,郑春发只好到官钱庄登门就教,求得真谛。回来后又在用料上反复尝试改进,多用海鲜,少用肉类,增加了鲍鱼、蹄筋、海参、鱼翅等18种主料和16种辅料。经过这一改进,味道越发可口。后来,郑春发创办“聚春园”菜馆,便以此菜为特色菜。刚开业,当地的几位秀才就相约到他的菜馆里聚会,吃了几个菜都觉不新鲜,要求来个花样的,郑春发便端出了“福寿全”给大家品尝。谁知坛盖一开,奇香四溢,令几位秀才连声叫绝,既开眼界,又饱口福,恰在此时,又进来了几位和尚,凑上桌同秀才们一起吃起来。原来这几位和尚是从邻院寺庙里偷偷跳墙而来的,奇香竟然使得他们扔下经卷,忘了寺规。秀才们见状性起,纷纷吟诗称颂此情此景,其中有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从此,这酒坛煨制的大杂烩便得名“佛跳墙”,美味佳肴,别开生面,遂成为闽菜系中的“首席代表”。

  “佛跳墙”的最突出之处就是香,凡是吃过此菜的人,都说中国菜里,论香,应该首推它。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它的选料和烹制技艺。

  在选料上,佛跳墙精选鱼翅、海参、鲍鱼、鱼肚、干贝、鱼皮、鹿筋、猪肚、鸽蛋、火腿、香菇、冬笋、白萝卜等18种主要原料,佐以冰溏、桂皮、桂圆肉、绍酒、人参、苟杞子、胡椒、盐、葱、姜等十几种辅料。调配、烹制过程严谨复杂,有些选料要限用特定地区的产品,用肉也限于特定部位,且刀法讲究,形状、大小、厚薄、长短都有严格要求。用料经过蒸、炸、泡等多种烹调方法处理后,按一定顺序放进盛过绍酒的坛子中,浇上用鲜鹅、鲜鸭、老母鸡、猪肘子等熬制的汤,最后盖上荷叶,密封,用旺火烧沸,再用文火慢煨6小时。

  如此精料精做,使这道菜多汤、清鲜、和醇,咸中带甜,荤而不腻,食后唇齿留香,味中有味,妙不可言,营养价值自然也颇高。

  如今,“佛跳墙”已是声名远播,并成为海内外华人宴席上的上品菜。正宗的福州“佛跳墙”已传至第七代,其代表是福州大酒家的强本根、强曲曲。毛泽东主席曾特意品尝过他们做的“佛跳墙”;李先念在钓鱼台宴请美国总统里根,也首选他们二位做的“佛跳墙”,贵宾们食后都赞不绝口,终生难忘。在1993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中,人民大会堂餐厅热菜加工间副厨师长刘章利先生曾以“佛跳墙”作品参赛,获得金牌。

  “佛跳墙”的香既然能使佛都跳墙,凡人又该怎样呢?吃不到的自然要跃跃欲试。终于有那么一天,我吃上了“佛跳墙”,那是在沈阳的“天天渔港”。据我所知,这是沈阳城里惟一有“佛跳墙”的酒店,但价格是很吓人的,每位一小坛,三五口即能见底,售价385元。吃起来甚香,尤感意味深长的是菜单的名称--“迷你佛跳墙”。这一“迷你”很令人揣摩。本来“迷你”是英语mini的音译,意为“同类中的极小者”。如“迷你裙”(裙族中的超短者);亦有用作构词的前缀,释义“小型的”,如“迷你巴士”(小型公共汽车)。这是一个音意巧连,炉火纯青的上乘译作,但国人多从字面意去理解,“佛跳墙”这么一加上限定词“迷你”,坛中的份量再少你也没的可说,只好乖乖的被迷住。

  “迷你佛跳墙”,正可看出商人的智慧,见仁见智全凭吃者的悟性。明白“迷你”真谛的,与不知其中奥妙的,皆可“迷你”一番,满意而归。

上一篇: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炸丸子》下一篇: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