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最大的憾事(2)

2018-07-20梁实秋

  未能出版的

  《梁实秋论文学》

  《梁实秋论文学》一书,是我一直想在大陆出版的文艺理论著作。本来,1995年春夏之时,西南地区某出版社都已紧锣密鼓操办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终于未能付梓。

  那还是1993年的12月,在上海华亭宾馆与韩菁清相处的十多天当中,不时谈到梁实秋论文学的话题。鉴于梁实秋先生的文艺理论观点与大陆通行的观点殊途异道,见解独特,我曾几次提出请韩菁清女士以广播炎黄子孙文化为重、为沟通两岸思想和为营造一种海峡两岸宽松的华夏文化氛围为己任,再三劝她同意将梁实秋教授的论文学等著述让大陆出版。直到我们在上海虹桥机场告别,她依然未曾开口说“同意”。到了1994年4月,她来上海之前,又专门来信邀我再去上海见她。这次住在衡山宾馆,在那里,她曾几次给我提起“这儿是‘四人帮’在上海的窝子,是张春桥的‘办公室’”。1994年7月,她致信给我说将于9月份到成都,目的是就《韩菁清选本·梁实秋闲适散文精品》一书,为首届四川书市的读者签名,同时,她将到成都与我进一步详谈《梁实秋论文学》一书的出版事宜。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没想到,韩菁清在即将赴川之际,于8月10日溘然逝世,赴川之念成了遗愿。好在她事前做了重要的工作,于7月2日将《文学因缘》、《古典的与浪漫的》、《白猫王子及其他)三本书邮寄给了我,7月21日又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上说:“世江:信及底片今天收到,小翁于七月七日仙逝!小邱今天来信也告诉我,你与她通了电话,她很高兴去成都。……天热我不大出去,饮食简单,勿念,愿你也加强注(意)(饮)食健康,问候全家好,大姐”另注两行字:“十八岁前留影,请保留。”同一天,她似乎还有什么没交待完,又给我写了另一封信:“小殷,上次寄去的三本书可重印,我的电话是×××××××,半夜至上午八时,三下挂断,响三次后才听。十八岁之前的照片,王星记扇子。无敌牙粉。代候太太、小儿子好,大姐深深的祝福你。”她这一天里给我写了两封信,并精心选了18岁前的照片28张邮给我,特别注明“请保留”。我理解她的用意,她曾经与我谈起想出版一本她的个人画册,我手上有她和梁教授的照片300多帧,在我有能力为此而承担义务的时候,我将会为她实现这个遗愿,以慰她在天之灵。

  为了出《梁实秋论文学》一书,在好友明德兄的激励之下,我加紧读选韩菁清赠的3本书,责任编辑曹女士也兴奋不已,把我催得喘不过气来,文章选定,书名议定。连封面设计都已初步有了眉目。1994年8月25日,突然接到上海小邱的电话,得知韩菁清突然去世。噩耗传来,我的情绪也受掰严璧打击,书稿就一直推迟下来。到1995年春,重提旧事,继续着手该书的出版。正在快付印时,我突然又被调离出版杜。

  《梁实秋论文学》这本书现在未能出版,我总认为是大陆出版业给文艺理论工作者造成的一个盲点。因为该书的内容大陆几乎没有披露。何况梁实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营垒中的一员大将,他虽是殊途异道,终归也属一大家之言,并且言之有理,读后让人明智。

  韩菁清离开人世已经快20年了,她生前交给我的这件事至今未能完成,总觉得是一大遗憾。

   梁实秋的大学生活

  保持阅读,积少成多

  中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梁实秋毕业于清华大学,他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那段热爱读书、刻苦钻研的大学岁月。

  一天当中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无论研究什么都会有惊人的成绩。一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是最可羡慕的一段时间,因为他没有生活的负担,时间完全是他自己的。

上一篇:梁实秋趣事六则下一篇:梁实秋:汗牛充栋,未必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