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中的乐观心态从何而来(2)

2018-07-20梁实秋

  1 忠于道德、忠于真善

  梁实秋曾依据亚里士多德学说,表明自己的观点,“文学与道德有密切关系,因为文学是以人生为题材而以表现人行为目的的。人生是道德的,是有道德意味的,所以文学若不离人生,便不离道德,便有道德价值。” ⑴ 由此而鉴,梁实秋对文学创作是有自己的“文学道德观”的。

  梁实秋在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表达了对善的赞美推崇,对虚伪、恶等人性弊端的否定。

  散文作品《谦让》恰恰就是一篇对虚伪人性的否定、讽刺,对真善的呼吁。梁实秋认为,此处的“谦让”并非真的谦让,不过是虚伪的假招子。在文章开篇,梁实秋通过“宴席中宾主总要虚伪谦让一番方才落坐”一事,揭示了社会上存在虚伪谦让现象,又用“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⑵一段话点出人们“谦让”这一虚伪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而后,梁实秋引用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虽然是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不下于一个公务员之心里盘算简、万、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⑶从中可以明了,梁实秋对传统儒家故事“孔融让梨”大力肯定,对有人提出的“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给予直接否定,同时表达出来对当今社会“孔融让梨愈来愈少”的惋惜与不满。

  颇为有趣的是,在文章最后,作者以“我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⑷作为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儒家学说道德观念的某种认同,对当今人性 “真善”的呼吁。

  另一篇散文作品《脸谱》亦是在扬善讽恶。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脸谱,并非“旧剧”和“麻衣相面”中的脸谱,而是指现实生活中真真存在的脸庞,并非脸上五官的美丑,而是脸上表情变化之多所折射出来的信息耐人寻味。

  接着,作者用词语“卷帘”来形容某类人脸上的表情,“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是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幅面孔……误入仕途的人往往养成这一套本领。对下司道貌岸然,或是面无表情,像一张白纸似的,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张皮鼓,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了好几尺!但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直线条全弯成曲线条;如果见到更高的上司,连笑容都凝结得堆不下来,未开言嘴唇要抖上好大一阵,脸上作出十足的诚惶诚恐之状。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⑸ 点出了“帘子脸”类人物是虚伪至极、傲下媚上。   作者又在文章后面写道,“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因为从婴儿的脸看来,不必一定都是颜如渥丹,但是大概都是天真无邪,令人看了喜欢的。我还没见过一个孩子带着一副不得善终的脸。脸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人们多半不体会自己的脸对于别人发生多大的影响。” ⑹,表明自己对婴儿天真无邪脸庞的喜欢,此处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人性真善的推崇,那么与“天真无邪”相反的脸是什么呢?作者接着例举了“哭丧脸”、“囚首垢面”和“心地不够薄脸皮不够厚”的脸谱,认为这些脸谱会让人产生不愉快,但是可以改变的。又随即指出最令人不愉快的脸谱,“吃得饱,睡得着,红光满面的脸,偏偏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冷森森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嘴撇得瓢儿似的,冷不防抬起眼皮给你一个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哪里去了,脖颈子发硬,脑壳朝天,眉头皱出好几道熨斗都熨不平的深沟――这样的神情最容易在官办的业务机关的柜台后面出现。” ⑺可见,作者依旧是在表达对真善的赞扬,对虚伪至极、傲下媚上“帘子脸”的否定与讽刺,语调很是幽默、诙谐。诸如此类对人性真善的呼唤,对人性丑陋、虚伪否定的散文还有很多,比如《握手》亦是如此。读者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清楚地看到作者那颗对真善向往的心,对人性之恶、人性虚伪至极的否定与讽刺。

上一篇:梁实秋先生论家教下一篇:梁实秋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