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艺术探幽(3)

2018-07-20梁实秋

  此外,《雅舍小品》还体现了梁实秋对于散文语言的探索。《雅舍小品》堪称现代散文语言的典范之作。优秀的散文要求凝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梁实秋也认识到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己。”[4] 作者自觉遵循着以理性驾驭情感、以平实节制想象的创作戒律,行文雅洁利落,用语凝练平实,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并积极实践,因此,“平淡”便成为梁氏散文在遣词用语方面最为突出的特征。《雅舍小品》之“平淡”首先体现在叙事情绪的淡化上。虽寄蕴着充沛的情感体验,但《雅舍小品》从无感慨泣泪或怒发冲冠的感情宣泄,也无浓墨重彩的情绪描写,作者少用情感倾向鲜明的字词,无论叙事写情还是评点议论,都节制于幽缓平和的叙述中,让情绪在文人雅士的淡然风度中缓缓释放,任凭读者自由琢磨,而实际上,经由受众的自我阐释而来的情绪体验也许更为强烈,因此,《雅舍小品》虽没有波澜的情感和浓烈的言辞,读者却仍能感受到“情动于中而言于形”的魅力,颇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别样感受在其间。其次,“平淡”二字还体现在用语的凝练精准上。梁实秋认为“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5],因此《雅舍小品》力避铺陈,作者常常有意识地融汇一些文言词汇或采用文言句法来辅助表述,大量使用四字句及短句以追求简洁的叙述,并注重“用典”以便更为简要地表达情绪,其效果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写文章若大掉书袋,固然难以写出流畅自然的句子,读来晦涩,令人生厌;但若能适当用典,白话文中恰当地出以文言,不但能做到最经济的表达,而且能使文句的内涵更丰富,把白话有时而穷,难以表达的意思,很技巧地透露出来。”[6]在对白话和文言优势的充分调动下,《雅舍小品》具备了洒脱简洁的语言特征,文白相间、凝练雅致、隽永耐读,深得中国古典艺术“留白”之精髓,也不乏现代白话文“明白”之优势。此外,梁实秋还强调散文语言的音韵节奏之美。在《论散文》中他曾论及音律之于情绪表达的作用,认为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可见作者深谙借音律强化阅读体验之道,因此,《雅舍小品》并无浓墨重彩的涂抹却不乏丰沛的情感,文章读来也平仄起伏,张弛有度。不妨来看一段对“雅舍”月夜的描写:“‘雅舍’ 最宜月夜一一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这段描写很好地代表了《雅舍小品》对音律之美的追求与认识――既不拘泥于格律从而摆脱了韵文的刻意斧凿,又于自由体式中蕴藏了排偶的工整,平仄谐调、声韵配合、富于节奏,读来琅琅上口,别具“中外逢源,古今无阻”的畅快之感。   自出版以来,《雅舍小品》以幽默的风格、恬淡的情调、简约的语言和精纯的文学品格吸引着无数读者,成为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同时也以其自身魅力强化了散文的意义与价值。在《雅舍小品》出版的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杂文化”趋势,因其形式方面的自由性和特殊的文化语境,散文多作为一种文体意义模糊的“即兴”文类来回应时代或排遣自我,不仅地位尴尬,而且质量上也较少出色之作。梁实秋以其创作实践使散文获得了更为鲜明的文体特征、更为高远的艺术品格和更为强大的思想承载能力,将严肃的精英意识带入这一偏于随意的文类,拓展了散文的创作视野和艺术表现手法,既传承古典,又吸纳现代,现代散文正是在梁实秋们的积极实践中逐渐成为真正独立且魅力独具的文类。《雅舍小品》是使梁实秋真正饮誉文坛之作,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精神品格上都为散文创作注入了新质,具有多重阐释维度,其影响至今未减,尤其是在90年代散文复兴潮中,无论是以人文情怀为纲的“大散文”、以闲适情调为追求的“艺术散文”还是以才学理趣为特征的“文化散文”,似乎都可在梁氏散文中寻找到最原始的影子,其既有积极入世的烟火热情,又有超逸出世的哲思探寻,既有恬淡闲适的生活记录,又有感怀深切的情绪倾吐的艺术情趣与风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的散文读者的审美取向。因此,重评《雅舍小品》,不仅是对该部佳作的鉴赏,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学生发以来,散文文体如何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一次小结,对当下散文创作来说,其散文艺术、文化内涵及精神品格,尤其具有参照意义。《雅舍小品》是现当代散文史上难以避绕的存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四十年前在致梁实秋的一封信中就富于远见地指出:“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7]高度评价了梁实秋及其《雅舍小品》对于文学史的意义。《雅舍小品》连同以其为肇始陆续出版的《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 及《秋室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散文》等“雅舍”系列, 奠定了梁实秋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独特地位,也为读者及后世散文创作者留下了兼具了审美及思索意义的可贵精神资源。

上一篇:梁实秋的艺术人生下一篇:梁秋实的“钉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