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美食散文(2)

2018-07-21梁实秋

  中国有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吃,有为充饥果腹,有如前文梁先生所说之“品食”、“雅食”,当然后者体现更高的层次。然而非有坚强的经济后盾莫能如愿。梁实秋出身于一个殷实的大家族,这是一个美食世家,温饱固然不成问题,而且还很讲究吃。他们家在北京城里,有固定的几家专设雅座,常去的除致美斋外,还有东兴楼、正阳楼、厚德福、全聚德等几家老字号的食处。另如便宜坊、宝华寺、忠信堂、玉华台、春华楼、砂锅居、烤肉宛等,可谓是雅俗皆宜。梁实秋先后曾在北京待了长达三十年之久,这么多的菜馆、饭庄,自然增添了他“食”的经验,进而演绎为其散文中的美食文化。且看《炝青蛤》一文:“春夏之交,黄鱼大头鱼上市,也就是吃蛤蜊的旺季。我记得先君在世的时候,照例要到供应水产最为丰富的东单牌楼市采购青蛤,一买就是满满一麻袋,足足有好几十斤,几乎一个人都提不动,运回家来供我们大嚼。” [2]真是“狂吃”!还有“他的父母都精于烹调,颇通烹饪之道”,“这对梁先生的影响非常之大”。“梁先生对北京的名吃、风味了如指掌,谙练无误。他好吃名菜,也爱研究吃的学问,有关美食的配料、作法、缘由、讲究等,他都能一五一十地说个清楚,常使人感到某菜品之色、香、味、形跃然纸上。”[3]梁实秋没有“恪守孟子‘君子远庖厨’以及视厨事为‘贱役’的说教”[4]。实是难得,也许他真正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个这样的文人美食家,除了家族的影响,与他自身所受教育不无关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高旭东评梁实秋为“穿着西装的孔夫子”[5]。梁实秋也曾自述:“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6]梁实秋深得传统文化的衣钵,书香门第的家教、传统儒家诗教文化的长期积淀,养就了一个具有“兼济天下”精神、“自然、随缘”的情趣、“宽容通达”襟怀的现代士大夫,极有孔夫子之风。但又不同于普通的中国士大夫。“清华八年”的美式教育,哈佛大学的白璧德人文主义精神,以及长期从事的翻译、外文教学等工作,使他成为了一个英美式的绅士。梁实秋在《论散文》中指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7]可以看出,梁实秋作为一个文人美食家的“美食情结”与他自身的“文化情结”息息相关。

上一篇:梁实秋与妻子韩箐清下一篇:梁实秋先生的钉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