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美食散文(3)

2018-07-21梁实秋

  二、梁实秋散文的饮食文化

  “50多年前,美学家朱光潜在致梁实秋的信中,对其刚出版的《雅舍小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8]朱光潜的意思是:翻译莎剧的工作许多人都可以做到,然而抒写这种张扬个性、满载文化品质的“小品”却无人能替。1940年出版的《雅舍小品》,其中不乏谈吃作品,1985年出版了专写美食的作品集《雅舍谈吃》,让我们在捧读之余,真切地感受到他为我们传达的饮食文化。

  (一)以“食”入题的文化情怀

  归隐精神家园的情结:五四之后,梁实秋以新诗创作开始从事文学活动,他崇尚文化,偏重人性,然而在与“阶级论”的论争中却无情地被“一棍子打死”,他选择了妥协,但这应该说对梁实秋的人生观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抗战时期的“稍与众不同”的“抗战文学理论”又深受误解,他被迫退居边缘。政治上受挫,老庄的“无为”思想,以及自身的快乐享受哲学的驱使,因此他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只好退而“独善其身”了。然而,梁实秋的精神是独立的,他以快乐来享受生活,用艺术来诗化生活,即使身居“陋室”也名之为“雅舍”,不畏“蚊风之盛”,常观“鼠子瞰灯”,欣赏“山头吐月”,读“笠翁之《闲情偶寄》”。他的要求不高,“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2],过着一种坦然、澹泊的文人生活。这位现代士大夫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寻找着自身的价值。政治不去碰,日常生活就成了他取之不尽的素材:谈吃,谈闲暇,谈情调,谈感受,俨然一位南朝的“名士”。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里,寻找自身的价值并不容易。梁实秋选择日常生活为题材,特别是“吃”,但善于从精神与情趣上、文化层次上进行挖掘,每每在“品食”之余,都有独到的情怀,因此他的饮食散文摆脱了“菜谱式”或“市侩式”的就饮食而谈饮食。在这类散文中,他得以归隐内心,拂去表层的一抹凌乱,过滤、沉淀出真实的那一份——那就是文化永恒的价值。

上一篇:梁实秋与妻子韩箐清下一篇:梁实秋先生的钉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