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美食散文(6)

2018-07-21梁实秋

  饮食的重要在于它体现了民族、地域的文化心理。梁实秋学贯中西,又是国学大师,他精通经史诗书,民族文化的积淀很深。作为文人美食家,他并不为谈吃而谈吃,而是品味文化,其谈吃散文中涵盖了各种地方风味与文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还有各个地方丰富的民俗韵味,尽显笔端。写“满汉细点”时根据名称考究其为满洲点心。写“鱼翅”又联系到广东人谭篆青先生家的特殊待客之法:“最奇怪的是每桌要为主人谭君留出次座,表示他不仅是生意人而已,他也要和座上的名流贵宾应酬一番”。[2]“佛跳墙”传自福州,“火腿”则推崇金华火腿。梁还善于比较中外、南北、大陆与台湾等地食物的差异及人们的态度。美国海关看到“燕窝”时的欣喜若狂;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黑豆腐干,却引来异邦专员的鉴定;某小馆的核桃腰与厚德福的核桃腰却是大相径庭;“豆汁儿”与“豆汁”不是一回事,北平人喜喝的“豆汁儿”在台湾都是“乌糟糟”的“稠糊糊的像麦片粥”;在北方家乡“味极甜美”的茄子,其做法在台湾却办不到了,原因是台湾的茄子水分太多。除此之外,梁文中的各种吃食、楼坊、胡同以至叫卖声,俨然构成了一幅幅京腔京味十足的饮食风俗画卷。

  梁实秋这位饱学之士在谈吃散文中还善于旁征博引。表现渊博的知识是梁文的一个优势,旁征博引构建了人文景观、丰富了文化情趣。无论是有趣的历史典故、名人佳句,还是三教九流的雅俗文化,都是信手拈来、尽入其文。从深处讲,关键还在于一个“品”,他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平时生活中关注艺术,虽抒写日常之食,也要品出一番艺术韵味、一种清新儒雅的文化品位。如《喝茶》和《饮酒》分别对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作了详细的介绍;《芙蓉鸦片》中介绍东兴楼的建筑特点以及来由;《粥》中援引《北京风俗志》介绍北平煮腊八粥的排场。几乎每篇散文中都或多或少地引经据典,或引用诗句,或是一些民间散记:《笋》引用了《诗大雅·韩弈》;《鲍鱼》引用了《史记》;《蟹》引用了《梦溪笔谈》;《生炒鳝鱼丝》引用了《颜氏家训·归心》。其实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随着作者的文字品味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上一篇:梁实秋与妻子韩箐清下一篇:梁实秋先生的钉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