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美食散文(5)

2018-07-21梁实秋

  以“食”入文,为日常的饮食与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找到了最好的契合点。梁实秋用最真的心灵捕捉生活中最“本真”的或者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事物,创造了其谈吃散文特有的文化品位,传达着这位文人美食家表现出来的真切情怀。

  (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作为一代文人美食家,梁实秋谈吃是从一种较高的文化层面上去渲染,他在平日品吃时,可谓是一边“品着历史”,一边“品着文化”,以一种士大夫式的恬淡娓娓道来。

  我们先从“吃”这种现象去谈。《论语》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自古就有对食物精细的追求。“食”可以推及为各种食物、食法,“脍”可推及为各种技术的要求。梁实秋这位现代士大夫秉承了这一点,在其“谈吃”散文中可见一斑。首先讲究用具器皿:“在青岛住了四年,想起北平烤羊肉馋涎欲滴”,但须有“从北平运来大批冷冻羊肉片”,还得托人在北平定制了一具烤肉支子,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这“支子”“不是外行人可以随便制造的”。更甚者,还要“命儿辈到寓所后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求得那份浓郁的松香。[2]器皿如煮“核桃酪”的小薄铫、盛核桃酪的小莲子碗,其他还有煨“坛子肉”的瓦钵(要求不需大,高半尺以内最宜)、缸钵等。其次讲究吃法和韵味:玉华台的“汤包”是这样吃的:“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2],一系列生动传神的动作勾画出了个十足的行家。还有追求象“铁锅蛋”的“滋滋响的滚沸声”韵味,以及“满头大汗”、大快朵颐式的满足感。除此之外,在手法、泼油、火候、高汤运用、环境设置等方面多有讲究,不一而足。梁实秋还有一个特点,喜吃小摊点食物,如赞不绝口的“豆汁儿”、烧饼、油条、津津乐道的“糯米藕”。平民化的食品在梁实秋的口里、笔下,亦烙上一种高品位的“梁味”。

上一篇:梁实秋与妻子韩箐清下一篇:梁实秋先生的钉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