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的戏剧因素(2)

2018-07-20李白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李白在青年时期就有为国效力的远大抱负,他深受赵蕤影响,他怀揣赵蕤的《长短经》,以实现他的治国安邦的王霸之道和经济之才。为此,李白隐逸过,以扩大声誉,走所谓“仕宦之捷径”, “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以及求仙访道,与豪雄来往,然而未有成效,多次碰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所感受到的痛苦,在他诗中得到真实生动的写照:“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期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长风入短袂,内手如怀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赠新平少年》[李白在青年时期,风流倜傥。他具有儒剑侠集于一身的气质。他在《留别广陵诸公》写道:“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李白与饱读五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文人是截然不同的。李白有着明确的理想设计,他以历史名将韩信自比,非要干一番伟业不可。李白赞赏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度量。他多么渴望,能像韩信那样,遇到能赏识自己的明君,解除一切束缚,实现腾风云,“搏击申所能”!可是如今呢,李白觉得自己是“槛中虎,”“羁绁鞲上鹰,” 这是多么大的痛苦,诗人把这种痛苦写得愈深,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显得愈深刻。

  第二,得宠与失宠:天宝元年(七四二)李白被召入京,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他“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他为玄宗的太真妃杨玉环写了《清平调》三首,李白这一时期的心境如春花灿烂。他满面春风,何等得意:“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东武吟》,然而这种恩宠很快就消失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他在从政的道路受到最严重的打击。李白待招长安的遭际是一种由喜而悲的不幸的遭际,这种由得宠而失宠的悲惨遭际,刻骨铭心地萦绕在他的脑际,煎熬着他的精神生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李白的《梁甫吟》[4]就是这种遭际的最生动的写照。《梁甫吟》在李白笔下,不仅有抚膺悲叹的失落感,而且有一种不甘心失败的英豪之气。这首诗将情感放在古老而漫长的历史的历史人物吕望、郦食其座标上思考自己的遭际,诗人将这种不幸遭际置于神话意境之中,并精心采用戏剧冲突手法,突现李白与被权奸包围的皇帝即朝廷当权的冲突:“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这种直接而强烈的冲突对峙,使诗有着雕塑般的立体感。一方面是诗人忠心耿耿为国求见那位“明主”,竟遭到擂起震耳的天鼓恐吓他,一方面那位所谓“明主”,尽情享乐,竟然将国家大事不管不问。竟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看似简单几句,其中隐含着那么多事故情景,沉痛之音,令儿心旌震荡不已,李白明知“阊阖九门不可通,”还要“以额扣关”不顾一切地晋见,这是多么大的勇气,生动地表现了李白的高风亮节、正直地爱国激情以及皇帝玄宗变得多昏庸。诗中虽展现了李白的极度痛苦,但李白依然保持着自信和对未来的期盼。

上一篇:李白与马鞍山下一篇:《山中问答》李白唐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