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的戏剧因素(3)

2018-07-20李白

  第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李白一生始终脚踏在出世与入世的两只船上。看来似乎矛盾,这的确也反映了李白的精神痛苦。要理解之所以如此,须把握李白的主要思想导向。李白是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宏大理想实践者,他不是一位“安命“者,他是向社会抗争的人。李白年轻时期的出世也好,走世宦之捷经的隐逸也好,到唐玄宗时代时过境迁了。他后来,终于被召长安,为玄宗接纳,但不到三年被逐长安,虽然受到严重打击,但入世的思想,依然痛苦地萦绕在脑际。这样看来,李白的隐逸也好,出世也好,求仙访道也好,都是对他的入世思想一种修饰或装潢。我们从李白《古诗五十九首其十九》充分感受到这点:“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云裳曳广带,飘拂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尽冠缨。“[5]诗的前半部分的飘逸超越的仙境,正好与后面部分遭受灾难的血腥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是脱离现实的,也是关心现实的。当然最终还是关心现实的。诗的前部分所谓飘逸,也不是单纯的飘逸,这反映了他自遭馋被逐长安后,一种想像中的解脱。是李白的无奈之举。诗中写李白飘拂升天后,便是“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这两句是有用意的。李白以乘云车见过汉武帝的卫叔卿为同调,虽然他们的时代不同,但他们都是推行宏大愿望的失败者。可见,李白的出世思想是围绕从政旋转的,李白出世的当初是为了从政铺路,从政失败后,李白的出世是自我慰籍的精神家园。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才是李白最关切,最清醒的情志。他在华山飞升的时候,还是不妄把眼睛往下看:“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安史之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危难,在诗中得到充分揭露,作为爱国诗人,他不可能袖手旁观,后来的行动,说明了这点。可见诗的最后四句,确有压轴之效。总之,出世与用世的矛盾,悠扬到悲壮的变换,既得到生动的展现,又很自然而有机的结合在一首诗中,多么富有戏剧色彩。

上一篇:李白与马鞍山下一篇:《山中问答》李白唐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