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家世及由之产生的客寓意识(2)

2018-09-29李白

  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下颇得闻矣。……昔与逸人东严子, 隐于岷山之阳。 (《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十五好剑术, 遍干诸侯。 (《与韩荆州书》)

  十五游神仙, 游仙未曾歇。 (《感兴》八首其五)

  这些描述虽然洋溢着少年的豪情, 但不难看出, 年少的李白已经开始选择“游仙”“剑术”等“迂回战术”达到求仕的目的, 个中或许包含了许多无奈, 故李白少年对“故乡”四川的这种情感体验也成为可以解释李白暮年流放夜郎途中得知被赦免的消息后没有折回更近的、所怀念的蜀地这一行为的一个原因。

  再作一个对照, 我们看一看故乡在杜甫心目中的地位。首先, 有必要对杜甫故乡作一个界定, 即巩县-洛阳一带 (虽然杜甫的出生地、童年成长的地方和成年安家之地不在同一地方, 但也都在这一带范围之内) 。在这之中, 偃师西北的首阳山在杜甫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神圣地位。杜甫所崇拜的远祖西晋大将军杜预, 生前就在《遗令》中说:“洛阳城东, 首阳之南, 为将来召域”, 死后也葬在这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祖母薛氏、卢氏的坟茔也都在此处。不仅如此, 杜甫与杨氏也在这里成婚, 他们在杜甫祖上留下来的一个庄园里盖了个院落“土室”, 也就是后来杜诗中常提到的“偃师故庐”“尸乡土室”“土娄旧庄”。杜甫与妻子在这里度过了婚后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李白与杜甫在对故乡的认同感上是不同的。这并不是说李白不把四川当作自己的“故乡”, 而是说故乡在他心目中并没有占据像在杜甫等传统士人心中的地位, 或者竟可以说, 李白没有像杜甫心目中像河南那样的故乡。四川并非其本籍, 蜀中生活也有许多并不美好的回忆, 李白与杜甫在对故乡态度上存在差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但一般说来, 如果一个人在某地度过了童年到青年这一段敏感的成长期, 不管那个地方是好还是坏, 对那个人来说都是一块具有特殊意义的土地, 所以李白始终会对四川保持一种既亲切又疏远的感情。

上一篇:月下独酌其一唐诗鉴赏下一篇:陆游《南乡子》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