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本义为漱口,即含水荡洗口腔,后引申为凡水荡物之称。“漱玉”乃形容泉水溪流冲荡山崖岩石,声若击玉。从上面所举的诗句,很容易得出这一结论。当然,说“漱玉”是描摹泉流“喷珠溅玉”之状貌者,也不仅仅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一书,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1981年12月修订第1版)对“漱玉”的释义是“指山泉激石,飞流溅白,晶莹如玉”,该馆的《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12月第1版)承袭这一释义,仅缩写为“山泉飞溅,晶莹如玉”。然而这两种工具书都没有举出明显而有说服力的例证。两书所同举的唐代刘长卿《过包尊师山院》诗:“漱玉临丹井,围棋访白云”,从中根本看不出“飞溅”、“晶莹”的含义来,却被某些学者提炼出“漱玉”的第三种解释:“谓汲水”(《汉语大词典(普及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汲水”一说似没有把话说完,像个半截句子。“漱”字并无“从井、泉中取水”之义,倒是还有“吮吸”、“饮”之义。如汉代张衡《思玄赋》:“漱飞泉之沥液兮,咀石菌之流英”,晋代刘伶《酒德颂》:“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
“漱玉临丹井”之“漱玉”似应释作“汲水而饮”方为完整。“玉”指莹澈如玉的井水,如解作饮者的牙齿,则不合文词的义理与情致。元代赵孟頫曾在济南做官,期间所写的《祷雨龙洞山》诗里,有“临桥濯清飔,汲井漱寒玉”之句,这或可作为与“井”相关的“漱玉”乃“汲水而饮”的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