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赏析》读后感(3)

2018-07-20鲁迅

  在开与不开口的犹豫后,继而呈现的即是鲁迅作品中是他对现状的某种顾虑与挣扎,包含着对旧时代的厌恶和妥协,一方面在揭露,一方面又麻醉着自己使自己沉入国民之中。这种矛盾的冲撞在其早期的小说中流露的较多。

  这样的带些纠结的挣扎隐约可从<端午节>中窥得一二:?又如看见兵士打车夫,在先也要愤愤的,但现在也就转念道,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错的不是当时的个体,而是个体行事方式的定位,当兵的欺压车夫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某种现象,似乎已成为职业的天性,不论是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都自然而然的承受着这样的事实,如同文中的?只要地位不至于动摇,他绝不开一开口?,其实细想之下,鲁迅早年独自一人抄拓碑时,面对这样一个铁屋子,也曾经抱有不开口的想法,对身边的种种,也仅仅是如方玄绰一般有感慨而无行动,深以为自己无力去唤醒,深以为大而激进的变动在中国行之不通,深以为自己不是一个振臂高呼而应者如云的英雄,他恐惧所谓?叫喊于人生之中,而无生人之反应既无赞同,也无反对,如置无边无际的荒原?的境地。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自大是一种合群的自大,而他自己恐怕也同样经历过,因为一个念想,唯有在心中百般徘徊,百般自问,才能流畅的舒展于文字,而那些进入他眼中形形色色的人,不同于童年的萧瑟的故乡,终于来到的了纸上,他笔下有太多麻木与生活而不自知的人物,而方玄绰似乎又与他们有着一丝的不同,这个小人物虽然亦瑟缩在当时社会的既定规则之中,但却曾经愤愤不平,也曾经认识到?易地则皆然?,在麻木的同时认识到了麻木的存在的现象。  我们在写过去的自己的时候,尤其是难过的岁月,看着原先的自己这样袒露在如今的我们的笔下,慨然是一定会有的,同样也会欣慰那只是过去,而如今毕竟有一些改变。鲁迅在塑造他时,想必从中窥得自己当年的影子,而自己已然和那个?清高守规?的方玄绰大有不同了。他完成了方玄绰未达成的转变。

  鲁迅他当然是一个战士,一个时代的匕首,但同样也是一个在平凡不过的凡人,有着自己的胆怯和忧郁,也正是这种种,让他的作品不是一味的偏激和讽刺,似似有常人的无奈与怜悯。并不是一开始,周树人就是鲁迅,他的锋利固然出挑,而锋利之前的暂时的驽钝却更为可贵。

上一篇:鲁迅呐喊好词好句下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赏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