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看镜有感》解读(2)

2018-07-21鲁迅

  【鲁迅《看镜有感》解读】

  本篇最初发表在1925年3月2日的《语丝》周刊第16期,收入《坟》。这是一篇很短小的杂感,于批判之中又富于语言的幽默和暗藏讽刺,是所谓的“语丝文体”。鲁迅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所说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挤”,大概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很好的解读。

  从古镜的文饰中,“汉人多少闳放”,“唐人也还不算弱”,而宋的文艺“国粹气味就熏人”云云,事实上是对这些时代的“气度”的描画。而气度和风骨很直接地体现着这不同的几个时代的强盛与否。这是文章中一条纵的线索。然而在这条纵贯“古今”的线索之后,鲁迅要说的则其实是一个“中外”的问题,特别就是我们如何对待“外来的事物”的态度问题,其间也贯穿了他对民族的忧思,他看到:“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谓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局限,也会遭遇到不同既往的“新事物”,什么才是“新”的?又怎样才能将这“新”的注入从前的格局中去而改造“旧”的?这始终是值得考虑而且必须考虑的问题。在鲁迅文字的俏皮和强烈的历史感背后,更有力量的则正是这种直指当下的问题意识。

  ——孔庆东等《解读鲁迅经典》

上一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下一篇:鲁迅《看镜有感》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