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笔下农民的形象(7)

2018-07-21鲁迅

  《祝福》中的祥林嫂她麻木、迷信,但她也想与命运抗争。祥林嫂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鹰洋;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惟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这五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这时何等的反抗精神啊!祥林嫂反抗了父权,夫权,族权,神权,惟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她不幸倒毙街头。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其结果,祥林嫂还是被黑暗势力吞没了。小说中也明显指出了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从写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摧残,写她心灵深处的痛苦等方面来表现了出来,同时作品又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这种自发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精神封始终还是被抹杀了,建礼教的精神枷锁成为中国农民身上的沉重的负担,封建社会的弱肉强食可见一斑。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状况,确实令人深思。 ­

  从祥林嫂一生的不甘于、具有反抗意识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父权,夫权,族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5]尽管祥林嫂没有甘心屈服,曾经做出反抗意识,但是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抹杀了。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

上一篇:浅谈鲁迅笔下的看客系统下一篇:浅谈鲁迅与赵树理农民形象